《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密教的大德,他們在什麼様的成就位?》

2023-9-23

【問】:密教同様蘊藏著佛教的一切經典和成就,那麼《金剛頂經》及《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是否可以理解為圓滿無上正覺成就者對《華嚴經》的另一種形式的演說?也就是說成就者不是複製《華嚴經》,是成就、集結《華嚴經》,一念見五方佛,乃至八葉九尊,五十三參?乃至天、地、風⋯⋯?那麼像佛陀跋陀羅、實叉難陀、善無畏、金剛智、不空這様翻譯(受持)華嚴經、密教的大德,他們能夠(必須)在什麼様的成就位呢?

【答】: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首先,我們不願意對任何人做出結論性的判斷,特別是對待古人,怎樣判斷這些善知識們,在哪樣的成就位,我們沒有責任去評價他,他們是古人。

假如想知道他在什麼樣的位置,怎麼去知道他呢?沒有別的辦法,只能通過他們的論著、註疏來判斷,但不一定是他真實的證量,這是有可能的,然而通過他的註疏、演說來判斷,總體來講不會錯。如果沒有註疏,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他到達了什麼樣的證量,而我們要講他到了什麼證量,這就是貼標籤。

現在的修行界有這樣一個習慣,就是貼標籤,我們認為某一位大德、某一位古人到達了哪一個成就位置,給他貼個標籤,說他是哪一尊佛再來的,他到了等覺位、到達了登地位等等。這些說法本身無所謂對和錯,但是修行者必須要有能力、有責任把這一塊講清楚,就是他的成就位在什麼地方,是以怎樣的依據來講的。

實際上我們見到很多古人都是沒有註疏的,有些註疏,若站在我們現在角度來看,或者說站在龍樹菩薩《華嚴經》行法理論、行法次第的角度來看,很多註疏都是漏洞百出的,或者是模糊不清。不光古人是這樣,現代人很多也是這樣。

怎樣衡量一種思想是不是穩定的、完善的思想體系?有三個條件:第一,這種思想是否能夠包括一切法;第二,有沒有把一切法與一一法之間的關係講清楚;第三,是否對他使用的核心概念有準確的描述。如果不符合這三個條件就很難說是一種完整準確的思想體系。

一切法不單要包含空間上的、還要包含時間上的、種性上的所有法;行法次第要從當下到如來地、從根本智到差別智、從差別智再到根本智,這些都要講清楚。所以我們看古人的註疏,不要忙著貼標籤,先要看一看是不是符合這三個條件。

這裡談到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圓滿無上正覺成就者對《華嚴經》的不同形式的演說?首先,《華嚴經》包含了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的所有法,包含了如何從當下到達華藏世界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對行法實踐中的核心概念都有準確的說明。假如《金剛頂經》等這些經典也能夠把這一塊講清楚的話,他們一定是對等的,可以認為是對《華嚴經》的另外一種形式的演說。而如果這類經典只包含《華嚴經》所演說的一部分,而不是《華嚴經》全部的說法,它就不能代替《華嚴經》,不能認為是《華嚴經》的另外一種演說。

比如《金剛頂經》講述了普賢菩薩法界行法,那麼這部經是否對普賢菩薩法界行法有詳細的說明?普賢菩薩法界如何生起?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怎樣一步一步的到達普賢菩薩法界?普賢菩薩法界與二乘聲聞、共法別教有什麼差別?要看這些問題是不是都講清楚了,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說清楚,只是講了普賢菩薩法界,這部經就只是講了《華嚴經》十迴向位以後、登地位以後乃至等妙覺位的行法,並不包括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行法。如果不包括這些,就不能說是《華嚴經》的另外一種演說。

《華嚴經》是佛教的根本法輪,對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所有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如何生起、如何建立都可以講清楚。其他經典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有一個簡單的判別方式,就是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種行法模式可以到達,所以《華嚴經》為了演說所有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用了九處經首來構建它的思想體系。除此之外,沒有見到過其它哪一部經有多個經首的,一個經首就只說明一種成就模式,不能代表所有的。

不要看那些集合性的經典,比方《般若經》、《大寳集經》,雖然他們也有很多經首,但這兩部經是將很多獨立的經典集合在一起形成的叢書性質的經典,不是思想體系性的、構架性的,經首之間沒有關係。《華嚴經》的九處經首之間相互勾索,完成一個總體的《華嚴經》構架。

問題說到「一念能見五方佛,乃至一念能見八葉九尊」,若從總相的角度來講,這個說法沒有錯。總相代表理論上、原則上的,如果落實到行法實踐的時候,必須要給出細節,要給出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也就是要從根本智轉到差別智,要在一法一法當中去行法實踐,生起生命體驗。怎樣一念去見五方佛?一念生起,怎樣見的五方佛,把這個過程要講清楚。在華嚴經裏,它是通過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各自到達灌頂位,從灌頂位進入到等覺位,過程是清晰的。所以華嚴經能夠回答一念如何見五方佛,見八葉九尊,如果其他經典也能夠把這個過程講清楚,那這一塊和華嚴行法就能對等。若沒講清楚,就沒辦法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