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數可以判斷成就的指歸嗎?

【問】

在《阿彌陀經》六方佛贊,西方多加了兩尊,代表在這一點上的特別強調,但如果都沒到達「十」的話,說明還不到圓滿位,是嗎?

【答】

從大乘經典的解義來說,確實是這樣的。這裡牽扯到文化史等問題,我們簡單說一下。

不同時期的經典集結時,從成就者的角度說,有言說模式、集結模式和成就模式,他們都是按照當時的文化環境下的語言模式來言說的。因此在最早期的佛經裡面,很少言說「十」這個數字,「五」、「七」、「十二」這些數字都有較多的言說。另外,言說「三十二」這個數字也很少。比如西元前兩三百年,即佛陀入滅三百年左右的時候,方等經典開始大量集結,在那個時期的文化模式下,是以「七」作為成就數的。再往後,到法華涅槃時,最興盛的時候,就是在西元前後,那個時候就以「十」作為圓滿數了。

所以當我們看到方等時期經典的時候,講「五」、「七」都可以理解為圓滿。但是到後來,比方說講到《華嚴經》的模式時,慢慢就知道講「五」、「七」,主要是講自解脫的成分多。講到「十」、「十二」、 「三十二」的時候,是講入法界的成分多。這是我們判斷經典屬性時,大致的一個概念。

因為漢地的佛教理論講「五時說法」,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所以修行界也都是按照這個系統來說的。如果從時間的角度講,也是分五個階段:佛陀在世的四十九年算一個階段,是根本佛教階段;佛陀入滅之後的一百年期間,為原始佛教階段;佛陀入滅之後一百年到西元前一百年,也就是西元前後的兩三百年時間,是部派佛教階段;然後,到西元四五百年,就是大乘佛教階段;從西元四五百年到西元一千年到一千兩百年,就是祕密佛教階段。每一個階段中的理論興盛狀況是不一樣的,但是,理論核心與釋迦牟尼佛時代的根本佛教言說是相應的,只是言說形式有所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