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信位斷見思惑依據從何而來?
【問】:
因為我讀經很少,一直是聲聞模式,聽善知識講,可以說《華嚴經》是我接觸的第一部經典。因為我只專注在淨土方面,還有很多模糊的理念,希望提出來的問題,張師兄能夠給予更多的指點。就像我剛才提的關於斷見思惑的問題,其實我也不知道是出自哪部經典的?只是依據善知識說的,初信位要斷見思惑,不知道依據是什麼?
【答】:
這些理念,確實是從羅什大師那個時代一直到我們現在,由於宗派思想建立的時候,有非常多的東西加入進來,很多結論性的東西是公元600年前建立的,所以對於公元500年前建立的很多知見,我們現在看來盲點就比較多一點。但是對公元600以後的像《華嚴經》,《瑜伽師地論》這樣的行法理論,在我們漢地是找不到的。
佛教中最偉大、最重要的一經一論,就是《華嚴經》和《瑜伽師地論》。因為它們都是講在五蘊身一切法中,如何從凡夫地一直到如來地成就的完整行法理論;所以它們是佛門中最重要的,也是我們學習時特別要皈依的。可惜的是,八十華嚴是公元695年才進來的,《瑜伽師地論》是玄奘大師公元642才帶進來的。當然,對之前建立的所有關於行法次第、行法理論的論著,我們也是可以參考的,但是這些論著能否到達像《華嚴經》和《瑜伽師地論》這樣的準確度,還是需要探討的。
現在佛教界,修學這一經一論的行者不多,特別是學習華嚴經的更是少見,因為這部經講的是完整的行法次第和行法理論。因此,當我們已經依照一些祖師們的論著,建立起了這些宗派思想的框架之後,要想再進入《華嚴經》和《瑜伽師地論》是不容易的。我們講過,除了這「一經一論」以外,其他很多經典,都是可以靠誤解走進去的。所以,為什麼現在不管哪一個宗派,最普遍受持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因為這部經典太容易被誤解了。而實際上,又有多少人能夠瞭解《佛說阿彌陀經》真正的成就義趣呢?
《華嚴經》為什麼學習的人少?是因為任何誤解都不能走進去。 《瑜伽師地論》也是一樣,完全是哲學模式的。他把修行者從凡夫地到如來地劃分為十七個位次,每一個位次的行法標準是怎樣的,用心是怎樣的,成就是怎樣的,都列的清清楚楚。
為什麼我們學習這一經一論感覺很困難,就是因為我們受到很多知見的影響,而這些思想都是在歷史上,不知道哪一個年代加入進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