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與十波羅蜜中的第六位是否是相同的意義?

     

【問】:

佛教理論中的專用名詞般若波羅蜜,與《華嚴經》十波羅蜜中的第六般若波羅蜜是否是相同的意義?

【答】:

般若波羅蜜本身是相同的,但是在不同的行法次第,它的表現形式不一樣。

波羅蜜代表到彼岸、離生滅。「般」是代表超越的意思,「若」是五蘊身一切法。以超越五蘊身一切法的方式來離生滅,就是般若波羅蜜。

十波羅蜜分成四個階段:初發心階段有三個,精進修階段有三個,不退轉階段有一個,滅盡定有三個。從有功用行角度說波羅蜜是第六個,從無功用行角度說就是第十個。

以前我們不容易理解般若為何,它等於智慧,但是又不等於我們的世間聰明。現在知道了,它是不離五蘊身一切法而又超越五蘊身一切法,以這種方式超越五蘊身一切法帶來的束縛和影響,叫般若波羅蜜。

印度有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就是波羅蜜教,是同一個詞,但是婆羅門教與佛教有差別。印度婆羅門教是以回到梵天作為最終修行成就指歸。這個說來話長,就是說我們佛教會不會受到婆羅門教思想的影響,確切講確實是有的。

比如當我們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加持我們就能得一切智、得道種智、得一切種智,就與阿彌陀佛所有的智慧相等,這裏面就有婆羅門教的思想。

婆羅門教的把知識、經驗、體驗去除,就是證諸法空。雖然這個行法與佛教一樣,但它的目地是回到梵天,到達梵天之後大梵天王的所有智慧會灌注於你,所以你會獲得大梵天王的所有智慧。不是自己修的,是大梵天王賦予的。

我們講《華嚴經》時已講清楚了,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有三個地方是證得與諸佛等同。第一個得無生忍,第二個得無生法忍,第三個到如來地入圓滿滅盡定。從這個結構能看到,證諸法空,得一切智、得無生忍的時候,是與十方諸佛等同的;菩薩道種智行法在《華嚴經》裏面就是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它是針對一念無明的。住行向地別教行法要有修行者的覺知、觀察、思惟、體驗的參與,不是外面有一個人一加持我們就有了。

在《華嚴經》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住行向地四位行法需要修行者的確切參與,龍樹菩薩很準確的詮釋了世尊的佛教行法理論。但是在很多修行者的理念當中,以為我們到了第七住位就能獲得道種智或者差別智,這個理念就是受到婆羅門教的影響。

《華嚴經》十住位有梵行品,由此可知在世尊的佛教行法理論中,回到「梵」這個位置並不困難,證諸法空就到大梵天。此時是不是得道種智,世尊說不會,道種智要靠修行者的確切參與,這是佛教與婆羅門教的差別。

證諸法空的智慧是要去除一切法對我們的影響,與十方諸佛等同。證諸法不空是要有修行者的覺知、觀察、思惟、體驗的確切參與,要修行者自己建立。所以婆羅門教的修行者最多可以到佛教裏面第七住位得無生忍,證諸法空。

世尊的理論是修行者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是有另外一個人的加持給我所有東西、給我智慧。它是非常積極的,一切智慧要靠修行者的覺知、觀察、思惟、體驗。龍樹菩薩在《華嚴經》中已經確切的詮釋了出來。

婆羅門教的思想認為大梵的智慧不是我們人能到達的,是他發善心給我們的。與我們的一種理念,說我念到一心清淨,阿彌陀佛把智慧就能給我,意思是一樣的。但是菩薩道種智行法裏面的智慧是修行者通過修行思惟體驗才能到達的。怎麼到達?就是《華嚴經》中住行向地四位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