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不共別教是藏通別圓中的別教嗎?

 

【問】:

華嚴不共別教是藏通別圓中的別教嗎?還是另有所指?

【答】:

「藏通別圓」是天臺師根據那個時代所有的佛教理論做出的一個判教,劃分出四個類別。站在行者角度,這個藏通別圓的理論是非常不錯的,但是若再詳細一些,裡面還有很多細節可以提取出來,會更加準確、更加微細。

華嚴別教是不是藏通別圓裡的別教?我們先說這個「圓」,這樣就容易理解那個「別」了。

藏通別圓裡的這個「圓」多指《法華經》,法華經是圓教一乘。所以,藏通別圓的「別」則是法華經之前的別教。

天臺師是西元600年之前的大德。那個時代,很多重要的佛經和理論還沒有完全進入到中國,儘管瑜伽行派的理論、唯識理論並非完全沒有,但是完整的瑜伽行派的理論是玄奘大師帶進中國的,所以在六百五十年之前,瑜伽行派唯識學的這些理論基本是沒有的。

講到圓教,我們現在學習的《華嚴經》,是按照八十華嚴的理論結構來建立的。八十華嚴相對來說比較完整,這部經是六百九十五年以後才翻譯出來的。《華嚴經》所講到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在六百年之前也是很模糊的,儘管六十華嚴進入中國是在四百二十五年,但因六十華嚴缺文很多,結構不清晰,諸品之間的勾索未能建立起來。所以這裡說到的藏通別圓的別教,更多指的是共法世間的別教;並且圓教也是指天臺宗所建立的法華經的行法。

法華經講的是中道思想,是匯三乘歸一乘的圓教。概略來說,

依照華嚴行法的整體理論,根據法華經的具體經文,就能確切的知道,它是在怎樣的成就處。因為在八十華嚴之前,總體來講,十住和十地是合在一起的。因此,《法華經》裡講的「到達的登地位」,十住和十地也是合在一起的。所以講到登地位就是匯三歸一,是指成就法界當中的一切法。

如果詳細來講,我們前面說過很多,根據《法華經》裡的問法主、法主、說法處、成就者的授記、成就者的顯現、說法環境,我們都能判別出它和華嚴經講到的十住位、十行位是怎樣的一種關係。

別教模式分作共法別教和不共法別教。「共法別教」是依照共法世間來建立的行法模式,「不共別教」就是依照華嚴四智行法,以內在覺知模式建立的行法。

「別教」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按次第進行的,依不同階段而說。所以此問題裡講到的別教模式,更多指的是按照次第來修行的。像法華經匯三乘為一乘,那三乘都屬於化城,是不究竟的,但也是按照次第纔能夠到達法華行法的成就處,這就是「共法別教」。

別教另外一個意義是不共法的。 「不共法」就是修行者一定要依於不共法世間,也就是報身世間的行法生起。是指外在的任何因緣都不能到達的。也就是說,是行者自功德的建立。每一個修行者最終成就無上正覺,是他自己成就無上正覺。並不是說他成就了無上正覺,所有人都成就了無上正覺,不是的。釋迦牟尼佛成就無上正覺,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的不共法世間一切智慧到達無上正覺,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的自住處,是不共法的。

現在的修行者,要想到達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講的就是你要自己證得,也是講不共法的。共法世間不會叫做實報土。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舉的例子非常有意義。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在座的阿羅漢是不是一個人喫飽,所有人都不餓了?當然不是。一個人喫飽就只有他喫飽了,其他的人還是要自己去喫才會飽,這就代表不共成就。所以講到別教模式的時候,每次我們都強調,是華嚴行法的不共別教,目的就是為了與這種共法世間的別教模式相區別。

共法世間的別教行者,他的成就處就是華嚴行法的十住位。所以通常講的「別教登地就是圓教的初住」,講的就是這個意義。在共法世間別教,行者到達登地位,他登到哪一個地呢?登到心地。 「登到心地」實際上就是從共法世間的別教,轉到不共法世間的別教。如果我們現在能夠從不共法世間別教,建立報身世間的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就已經超越了共法世間別教的修行者。這是關於兩個別教的差別,希望講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