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處非處智與菩薩道種智行法

【問】:

是處非處智是不是可以理解爲是那種開合,就是菩薩有智慧,知道在哪種情況下用哪一種法來對治會更好。

【答】:

意思是沒錯,十住位講的是處非處智的問題。《楞嚴經》講得很清楚,修行者一定要知道無上正覺在每一個次第上的表現形式。譬如在因地的時候,我們要成就最終的無上正覺,就要在現前的修法當中,或者每一法生起的時候,要知道這一法的模式,並且知道這一法如何能夠到達無上正覺;管這個叫做菩薩道種智。

按照《楞嚴經》講的,就是當一法生起,比方說貪嗔癡慢這些念頭生起的時候,大乘行者知道如何把這些念頭轉化成無上智慧;這中間是有行法的。他也知道只是止息這些貪嗔癡慢的念頭生起,是不能到達無上正覺的,只能成就解脫。因為是修止觀行法,念頭生起時,你覺得這個念頭是染著相,會去終止它。但念頭一旦終止,道的種子也就丟掉了,菩薩智慧也沒有了。由於菩薩道種智行法不能生起,無上正覺也就沒有了。

所以菩薩是瞭解這個情況的,當念頭生起,比方說一個貪念生起,一個嗔恚心生起,菩薩知道應該用怎樣的行法來對治。比較聲聞緣覺,別教菩薩的對治方法,華嚴的這些法身菩薩的修法,則是把貪嗔癡慢的念頭轉成無上正覺。

所以這些法身菩薩也知道,聲聞乘的修行者、別教的修行者成就解脫是沒問題的;但是他能不能到達無上正覺,那要看能不能把他的修法模式,轉到菩薩道種智行法上來。如果一直是墮在止觀行法,不能到達菩薩道種智行法,這在佛教理論裡面,就叫一闡提種性。

一闡提不是指那些愚癡的、不識數的人,很多修行者其實都是一闡提。當他不願意把自己的行法擴充到無量種性,無量法智慧成就的時候,只是守在某一種行法裡面。如果只是獲得生命的解脫,這個行法雖沒有錯,但是若想到達無上正覺,是不可能的。這種在行法理論裡面就是一闡提種性。所以很多修行者,他就是受一非餘,得少為足,這些基本都有一闡提種性的影響。

剛才提到關於《普賢菩薩行願品》裡的問題,這個我們要慢慢來。因為您必須要明瞭普賢菩薩種性,只有到達等覺位行法的時候,才能知道他講的那個生死是不是我們講的那個生死。我們從他往生極樂世界見到四位菩薩,就能體會到,他的修法模式是菩薩道種智行法裡面所提到的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和彌勒菩薩。這四大菩薩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灌頂位。修行到達灌頂位的時候,就是這四位菩薩。

在密法裡面講到八葉九尊,講到壇城的時候,我們看東南西北,還有四隅,您就能看清楚那個四隅一定是這四位菩薩。那麼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什麼是四大菩薩來接引。我們為什麼要見到那四位菩薩,它是代表這個意義的,是基於一切智智的角度來說的。這是關於大乘與小乘理念上的問題。

另外關於修法,我們從行法理論要能夠體會到,在凡夫種性,八識世間是與生俱來的習氣。成就無上正覺的修行者,為什麼一定要在南閻浮提,一定要在人天世間呢?因為只有人天世間的修行者才會有善惡的辨別力,才會有精進力,才能把凡夫種性的八識世間,轉到四智法清淨世間。這都是在人天種性裡面才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