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階段證得與諸佛等同,是怎樣的行法體驗?
【問】:
您講到「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要經過三個階段,在三個階段上要證得與十方諸佛等同」。今天講了第一個和第二個。第三個階段還沒講。
【答】: 是到如來種性的這個階段?
【問】: 對。
【答】:
我們可以把它再詳細的說一說。這是從證無生忍和證無生法忍後的過程,到達入滅盡定的行法,總體來說是這樣的。如果從行法實踐的角度來講,是沒有辦法直接生起第三個階段的。因為它是以無功用行的行法到達的,也就是說如果要關注行法的時候,只能關注到如何成就無生忍、如何成就無生法忍,而沒有辦法直接關注到如來地的那一種性的成就。
【問】:
您講到「般若」的定義是超越五蘊身。我對照《覺悟華嚴經》綱要裏面的《華嚴經一四天下世間之體相用凡聖成就》這張表格,「般若」的成就是在十住位,是吧?
【答】:是。
【問】:
您又講到十住位般若成就以後,後面的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般若的啟用。在這張表裏,東南方是「中觀」成就,西南方是「唯識」成就,西北方是「密法」成就。它們都是般若的啟用嗎?中觀、唯識、密法跟般若什麼關係?
【答】:
您這個問題非常好!般若本身是出於本體的、自內顯發的、周遍完備的。如果與您提到的問題後面那一部分來對比,可以認為般若是一種「力量」,它是超越五蘊身一切法而存在的。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趨於「理性的」,這是比較接近的解釋。
因為五蘊身都是基於「我」這個因素來建立的,而般若是超越五蘊身一切法的那個力量,所以我們管它叫做智慧,其實叫做「理性」比較接近。那麼,般若是如何呈現的?詳細來講,般若就是在它的呈現裏面要有體驗纔行。當般若進入到體驗階段的時候,般若必須要以「識」的形式存在。只有以識的形式纔能夠繼續生起思惟、選擇、判斷、體驗。因此,般若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
比方說在十住位的時候,法慧菩薩「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演說十住位行法,無量方便三昧的「方便」就是般若。因此,如果離開「識」的作用、離開諸法的呈現,您是看不到般若存在的,般若只是一種力量。那麼如何體驗般若的存在?還是那句話,你要有「識」的作用。問題就是在「識」的作用裏面、在體驗的作用裏面,怎樣纔是真正的般若呈現,而不是凡夫種性的妄想?
所以我們給出來般若呈現的三種特點;一個是在我們觀察一切法的時候概念要準確。「概念準確」就是不要把個體的知識、經驗、體驗加入到對這一法的定義裏面去。譬如在十行位,當我具體關注到某一法的時候,它的呈現方式就是有一個影像、有個名相、有個概念。我們怎麼定義它?就是要去除我們個體的獨特的知識、經驗、體驗來定義它纔行。這是般若的第一個屬性「概念要準確」。
第二個就是通過這個概念具體去認識一法的時候,有一個覺知、思惟、體驗、選擇、判斷解析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次第要清晰,不是跳躍的。清晰呈現的過程也是般若呈現的過程,有過程纔有體驗。這是般若的第二個屬性「次第要清晰」。
第三個就是系統要完備。「系統完備」就是我們認知這一法的時候,不是靠一點一點的去論說這一法,而是在這一點一點的概念之間有一個確切的分別、選擇、判斷的依據,把這些建立起來之後,纔是般若的具體呈現。這樣,般若跟凡夫地的妄想性就分開了。
因為妄想本身只有那一個相,或者只有點狀的東西,而沒有中間合理的選擇、判斷、分別、體驗。所以凡夫種性對於某一法的體驗是發散的、是不穩定的,而依照般若建立起來的,對於某一法的認識是穩定的,因為我們所見到的般若呈現是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