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行向地四智行法具體到每一位之間有什麼區別?
【問】:
我只知道住行向地之間的區別,要完成什麼。具體到每一位之間有什麼區別,比如初住位與二住位,它們之間的區別我是不知道的。
【答】:
絕大部分註解,說法都是以十波羅蜜的形式來劃分四十位行法,因此很明確,它有十個。但是我們按照菩薩行法劃分還可以有另外兩種分法:一種是按四個方式:初發心、精進修、不退轉、一生補處;另一種是按照有功用行和無功用行的方式來劃分。
具體說初住位和二住位之間怎麼劃分?可以這樣劃分:按照菩薩行法的四個階段,初發心裏面有三位,可以按照佛法僧的形式來劃分。第一個是從佛的角度說的,第二個是從法的角度說的;或者也可以按照身語意的形式,初位就是意地生起,第二位是法生起,第三位是身所作為生起,就容易理解了。
最初的三位是初發心。初發心代表從本體生起一切法的模式,這個模式的順序是按照意先生起,然後法生起,身生起。我們在二十八講裏面講過,為什麼證得的時候,是按照身語意的形式入滅盡定,而在生起的時候按照意語身的形式生起。十波羅蜜行法是一樣的,所以初發心的時候是按照佛法僧或者意語身的形式:意地在最先,語是思惟法,身是身所做法。這樣就把它分開了。意地講的是能力、總持力的發心處;法是思惟地可以到達,顯相出來的是身所做法可以到達的。按這個方式就很明確它們之間有什麼差別了。
看清楚初發心之後,就知道最後三個身語意入滅盡定。第八位是得身自在,也就是境界自在;第九位就是語業入滅盡定,得法自在。身業入滅盡定、語業入滅盡定都是以差別智行法的方式入一切法盡無餘。第十位回到最初的成就位上去,也就是意地成就。意地成就是以總持力、總原則的方式來建立,是從根本智行法的角度來建立的。我們把它對照一下就知道,最前面三個是生起的順序,與最後三個入滅盡定的順序是相反的。知道前三個和後三個的時候,再把它分散到住行向地裏面去,它們之間細微的差別就能感覺出來了。
學習《華嚴經》,我們先把整體的行法理論框架定義起來,然後進入到細節的時候才會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