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思惟、微細覺知的區別?專注和覺知的區別?》

2023-9-30

【問】: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佛說可以揀選一門,進入觀行,入三摩地回歸自性。這幾天聽下來,感覺好像華嚴行法非特指二十五圓通,而是泛指一切法、一切世界、一切種性,總之是遍一切處的,均可契入是不是?還請問一個問題,想,思惟,微細覺知有什麼區別?專注和覺知的區別是什麼?

【答】:華嚴行法確實是針對一切法的,因為華嚴行法最終是指向根本智行法,根本智行法所在處纔是諸佛如來的最終成就處。

「想」是從相的角度去講的,想是可以隨機的、跳躍的、不連續、非必然的,眾生能「想」的能力,就是生命中總和一切法的能力。我們常常說凡夫種性妄想的那個「妄想」就是生命當中總和一切法的能力,這個能力能夠讓我們獲得生命解脫、無上正覺;特別是無上正覺,修行者的無上正覺並不是離開凡夫種性妄想這個能力而獨有。前面也談到了,如果沒有經過學習和訓練,想的能力表現出來就是凡夫妄想;經歷過學習和訓練,想的能力表現出來就是菩薩智慧。

「思惟」是指邏輯思惟,要有一個過程,思惟要有分別,選擇和判斷,是從總和一切法的角度去講的。思惟要有針對的體驗對象,否則思惟就是空洞的。體驗的對象具體的就是眼耳鼻舌身,如果不經過思惟,這些體驗就是零散的、盲目的。

「微細覺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覺察和反思的能力,二是專注體驗的能力。微細是指依根本智的力量,有規則、有次第,是連續的、不斷深入和拓展的。《華藏世界品》、《阿僧祇品》都是在講怎麼深入微細,菩薩行法裡的微細是有規則的,有次第的,要連續,最終都要到達體驗。專注是指進入到一種無我的狀態,去除這一法的束縛和影響,並且去除對當下體驗的審核,形成單一的、純粹的、連續的、清晰的生命體驗,這就是「專注」。關於覺知,根本智所生一切法,你不需要覺知它,它本然存在,當我們談到覺知的時候,是從一切法的本然存在,開始生起獨特的體驗,也就是我們對某一法生起關注,從關注進入到差別智行法。所有這些概念都不能離開自我因素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