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小向大」是指對六根六塵所起的一切法的覺知和微細思惟嗎?
【問】:
關於「舍利弗尊者帶領六千比丘回小向大路上發心」。「六千比丘」對應的應該是「六根六塵」相對生起的一切法。「回小向大」是否可以理解爲它對應的是六根六塵相對而起的一切法的覺知和微細思惟?
【答】:
「回小向大」基本來說,是從總體的這種方式來講的。譬如在十信十住之前,我們認為是在異身異時異處成就,是在某種事相當中建立行法成就。到達華嚴行法的時候,才知道是在此身此時此處來成就的。在佛經裏,這種從事相上的修行方式成就,轉到以智慧法修行方式成就為先的,叫做「以小向大」。
「舍利弗尊者帶領六千比丘見文殊師利菩薩」。這一段因為過去的善知識也是說這是舍利弗尊者以小向大。這是值得討論的。為什麼?因為在這裏面您是把舍利弗尊者當作是一個具體的人,而不是當作生命當中的一個因素。
這一塊我們在講《入法界品》諸會的時候談到過;文殊師利菩薩就是我們自己生起華嚴種性行法的因素。清淨法是容易皈依到自性覺悟當中的,而非清淨法是不容易的。所以從這兩個方面去考慮就知道,我們原來的世間善法,乃至於原來聲聞種性的那種修法裏面建立的這些因素,就是舍利弗尊者帶領的六千比丘,是它先要看到文殊菩薩。
因為它是屬於清淨法的,是我們每個修行者內在的一個因素,而清淨法是最容易皈依到我們的自性覺悟當中的。文殊師利菩薩在福城東大塔廟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這時大海當中有一萬諸龍發菩提心得不退轉,這一萬諸龍所代表的就是我們生命當中那些非清淨法,是晚於舍利弗尊者皈依到文殊師利菩薩的。
如果按照聲聞種性的解讀,就會說舍利弗尊者帶領六千比丘回小向大,到達福城東大塔廟,然後文殊師利菩薩講「普照法界修多羅」,這時候一萬諸龍都能發心,這是我們以前容易這麼解讀的。但現在要把它用另外一種方式回到《華嚴經》本來的意義上去。
我們以前把舍利弗尊者帶領六千比丘皈依文殊師利菩薩,和《法華經》的「五千大眾退席」作過對比,世尊在講法華經之前,是五千大眾退席,注意:是先退席,然後世尊再講法華行法。意思是作為修行者,必須要去除五蘊身對我們的影響,才能生起法華行法。
但在《入法界品》裏,是我們的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中所有的清淨法,都可以儘快皈依到文殊師利菩薩。所以這兩個有差別。
【問】:
不論是舍利弗尊者代表的是清淨法,還是這些龍眾類的眾生代表的是染著法,其實都是代表一種力量。是這個力量皈依到我的自性地的覺悟。是這個意思吧?
【答】:
是的;因為在以往的聲聞種性的解讀方式裏面,舍利弗是作為一個「個體」存在的。實際上經典裏言說的,像舍利弗尊者、諸龍等等,是我們生命當中的一個因素。您剛才講到「力量」的問題。若確切來講,有一些是以力量的形式存在的,力量生起作用有顯相。在《世主妙嚴品》裏面,世尊的圍繞眾有山神、海神、苗稼神,都是講到「神」這個字。
「神」代表力量。神的力量生起之後的「顯相」是我們能看到的,比方說苗稼神,我們看到的只是苗稼,它後面那個「力量」叫做神。當我們看到山河大地的時候,如,看到一座山在眼前。從我們自己來講,我能看到這座山的「力量」叫做我的山神。不是講這座山上面住著一位,他是山神,我去找他,不是這個意思。是我自己能看到這座山的力量生起,我纔看到了它,這是我自己的山神。
【問】: 就是說這個力量它並不是從外面來的,是我自己本身的力量。
【答】:
是的;這是在我們的不共法報身世間來建立的。您剛才談到文殊師利菩薩到福城東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一萬諸龍發菩提心。這裏要注意:「力量」是不可見的,一萬諸龍已經是形成一種我們能夠覺知到的一種影響。所以這裏的「一萬諸龍發菩提心得不退轉」,可以理解成以文殊師利菩薩的這種智慧力量,要對我們生命中的一切法有個合理的管理。
就像到達第七行位、第八行位的時候,它能管理,而不是要變成一個體。因為到達一萬諸龍顯相的時候,是果的呈現,非指力量那一塊。因為它很詳細,我不希望您在這兒有個錯覺,認為將來文殊師利菩薩與十萬諸龍要變成一個「個體」。變成一個是從本體的角度來說的。
【問】: 就是說以這種自性地的覺性,可以調順身心覺知的一切法。
【答】:
是的;我們生命當中的所有法,也是華藏世界的所有法,也是極樂世界的所有法。問題在於如何調順我們生命當中的一切法,讓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呈現出來。所以生起所有法的「力量」是生命裏本來就有的,是無加行力生起的。但是生起之後如何管理、如何調順這一切法,讓它朝向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這是在菩薩道種智行法的過程中,我們要反復去訓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