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應「照見」而非「了別」?

【問】:

我們生命本身都具有照見的能力,像大圓鏡,如看一座山,照見這座山,或者照見一個人。問題是我們很容易在照見之後,生起分別。如果只是照見,只是利用這個能夠照見的功能,而不去做下一步的分別,這個方法對嗎?是不是在理念上還是有問題?

【答】:

這個方法是不對的,佛陀在《楞嚴經》上也講過,這是「因異立同」的問題,是佛陀反對的。

現在有很多修行者,就是要把香蕉瓤與香蕉皮平等對待,不加分別,所以別人喫香蕉瓤,他喫香蕉皮,這就是「因異立同」。已經知道它是不一樣的,卻要強迫自己認為是一樣的,認為這纔是平等,這是錯的。

為什麼說「因異立同」是錯誤的?在佛教理論中,有「性宗」和「相宗」,二者是完全分開的。從哲學的角度講,「性宗」講的是本體論,「相宗」講的是認識論。 「性宗」完成的是本體存在的問題,本體論講的是本體本身,存在與不存在的問題,怎樣去認識它。「相宗」是在一切法中建立的,是講本體的呈現形式。所以性宗、相宗是兩個概念。

從本體的角度來講,它是一種力量,這個力量可以生起一切法。就是自性本體是清淨的,從清淨地能夠出生一切法,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切法是圓融平等的。 「平等」是指不會因某些因緣而改變,從本體生起的一切法是平等的。

為什麼「喫香蕉皮跟喫香蕉瓤平等」的說法是錯誤的,此說法是在認識論上來確立的。自性本體出生一切法的時候,這一切法是因緣生起的。因緣不同,所現的形式就不一樣。所以「相宗」要解決的是,對於一切法的不同之處,一定要能夠了別,「了別」就是要知道它是不平等的。

因此,從性宗的角度講,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但是從相宗的角度講,不是所有眾生都能成佛。必須要符合成就無上正覺的模式才能成佛,否則不會成佛。

【問】:

就是兩種認識,或者說是本體的兩種模式,兩種不同的方法。我們如果弄混了,實際上是不相應的,是不是?

【答】:

沒錯;在以前的修法中,因為過去我們聽到佛法的演講,善知識很少把整體的佛教理論呈現出來,往往只講其中的一塊,有時講了別性,有時講圓融性。所以我們聽的時候,如果不能建立起整體的理論系統,就容易形成這樣的誤解,諸如我要喝髒水,因為它是平等的。

從這裏大家要清楚,當你想要喫香蕉皮,想要去喝髒水的時候,其實已經證明瞭,你知道它是不平等的。因此,若從「相宗」的角度來看,知道喝乾淨水、喫香蕉瓤,不喝髒水、不喫香蕉皮纔是平等的。 這就是《楞嚴經》中,佛陀反對的「因異立同」,就是你知道它不一樣,卻要強迫自己認為它是一樣的,這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