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認知總相、別相時的誤區

【問】:

您講到二百問的「十種依」的時候,那是普賢菩薩從十個方面來說,這十個方面,就像您之前講到的,每一個都非常詳細的列出來,說明它可以在我們的道種智行法中能夠建立。

【答】:

當我們講到總相與別相的時候,很容易形成另外一個誤區,認為只有兩個次第。其實中間有很多次第,想想看普慧菩薩生起兩百問,普賢菩薩生起兩千個回答,每個問題說十個。我們直接看是一個對十個,只是兩層而已,但實際上,如果把整個經文合在一起,比方說普慧菩薩生起的兩百個問題,他不是隨機來說的,他是按照一定的次第、一定的結構來說的。那麼這個層次就有很多,每一層面上的問題、言說怎樣落實到行法,從言說落實到行法的過程,就是普賢菩薩回答的過程。用經的語言就是在「說」,用修行者的語言就是「體驗」。

【問】:

就是您說的,「文殊菩薩」就是我們生命本具的覺知觀察一切法的能力,再經過中間的對一切法的思惟、體驗、實踐的過程,纔能夠到達普賢菩薩法界。

【答】:

是;普賢菩薩每個問題回答十個,是告訴我們,這個行法實踐,因為普賢菩薩本身就代表行法實踐呈現的力量,這個力量是以一個總相的方式進入到別相的。從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總相。比方說,什麼是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就是總相,然後阿彌陀佛有十個方面,那麼這十個方面到達最微細嗎?也沒有,它每一個還可以更微細。實際上,沒有一個固定的像釘子一樣的答案,是針對這個問題的。

【問】:

是不是都要放到因緣裏面去,它其實是無量的,就像《華藏世界品》,從一個方面生起十個方面,然後這十個方面又再生起十個方面,隨著不同的因緣,一直不斷的變化著。

【答】:

對;它是動態的。因為宗教不同於哲學,哲學只是講那個道理,宗教一定要有體驗、有實踐。所以像《華藏世界品》是從總相這一法,怎樣變成十方,從十方裡面再變成一百個。這個過程它只提供了三層。比方說,我想成為一個孝順的人,這是一個總相,要放在具體的因緣裡面,並且還要再考慮在哪一個時間段、哪一個因緣、哪種行為、哪種方式是合適的。其實是實施的過程,就是普賢菩薩回答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是一種體驗,等到最終落實到行為的時候,只是證明你中間的這個體驗的過程是成立的。如果最終你採取的行為本身,發現那個結果不太好,則說明前面的過程,哪個地方需要調整。

【問】:這還是道種智行法的過程,要在一一法中全部都能相應。是吧?

【答】:

是;所以,菩薩道種智行法它不是重復的。比方說,孝順父母這件事,其實每一年、每一次,我們履行這件事的時候,體會都是不一樣的。那麼在普賢菩薩法界,我今年是以這樣行為來表達我的孝心,明年能不能調整的更好一些。所以,普賢菩薩法界的行法不是重復的,它每一次都像新的一樣,要把思惟、行為的過程調整到更圓滿。這個過程是行法實踐要到達的。

我們要確立,單純的重復不會產生智慧!平時都講熟能生巧,講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是要有自己的思惟、智慧加進去纔可以。如果只是單純的重復,不僅不能生起智慧,而恰恰會息滅你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