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輿菩薩的差別》

2024-09-28

【問】:您剛才講到那個自性的能力、先天知性能力、判斷能力、理性能力,這些人天眾生都有,那麼凡夫與菩薩的差別是什麼?

【答】:簡單來講,凡夫眾生也具有這些能力,但是他只是利用與生俱來的本能的這些能力,沒有經過學習和訓練,甚至不知道什麼叫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就像上學一樣,每個人都有上學的權利,但如果不去上學,沒有經過學習和訓練,那麼很多知識領域的能力就不具備,但這並不代表你本身沒有這個能力,有這個能力跟你真正運用它是兩回事。

凡夫種性跟菩薩的差別就在於佛菩薩,就像現在的修行者,他們在修行什麼?就是在訓練自己如何運用本能所提供的這種般若智慧的能力,也就是先天形式、先天知性、判斷能力、理性能力,訓練使用這些能力,在一切法中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修行就是做這件事。您也可以認為修行是一種創造,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在理論上,從自性角度講,每個人都可以生起;但從現實角度講,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極樂世界、都能成無上正覺,因為是需要經過學習、訓練的。

這裡需要強調下一闡提和愚癡。我們常常認為一闡提就是個大傻瓜,對什麼東西都不能生起善法;愚癡也一樣。在行法實踐領域,像受一非餘、得少為足,這些亦都屬於一闡提和愚癡;如果不能突破這種理念對我們的約束,貪圖簡單、省時、省力的方法,甚至覺得自己就是要在這個方法裡面,這都屬於一闡提。因為在這樣的模式裡不會成就無上正覺,所以,不能指向無上正覺的行法都是愚癡行法。

再比如:現在有很多都是聽聞正法,不生精進,就好像佛教的三皈依,現在能做到三皈依的非常少。在三皈依裏,文殊師利菩薩上來就告訴我們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但是現在的修行者很少有深入經藏的,都是聽聞正法,不生精進,想找一個簡單的、快捷的、多快好省的、投資少的、見效快、成就究竟的方法,這種都屬於一闡提,屬於愚癡。所以,現實是很殘酷的,身為修行者要提醒自己,要能聽聞正法、生起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