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道輪回》
2024-09
在我們還沒有出六道輪迴,沒到見性位的時候,依照佛教的講法,一切都是虛妄的。這是因為讓我們不受一切法的束縛和影響,所以才說眼耳鼻舌身所感受的世間一切法是虛妄的。但不要把虛妄理解成虛無,很多人認為虛妄就是虛無、虛假,其實不是;佛教「虛妄」的意思指的是因緣生法會變化的,但不意味著它是虛無的、虛假的。沒到見性位,講一切法皆是虛妄,這時就有六道輪迴。
到達見性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得生命解脫時,所有法都是真實法,六道輪迴也是般若智慧的呈現。《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六參,海幢比丘住閻浮提畔摩利聚落,入於三昧從其身中出十四類眾生,十四類眾生就是生命中的一切法,代表這一切法皆是從自性般若智慧所生。
出離了六道輪迴,一切法皆是真實的,皆是般若智慧。因此,真實包括兩個:一、理解上的真實;二、體驗上的真實。
一、理解上的真實,分成兩部分:①、從根本智的角度講的真實;②、從差別智、順應世間法講的真實。
①從根本智自性法的角度,一切法的存在皆是真實的。自性根本智在佛教語言裡,是大王種性,我們能體驗的一切法皆是自性大王所生起,都是依於根本智的規定性而呈現。所以,從根本智的角度講一切法皆是真實的,不管是哪個種性,當下的一切法皆是如來地法身世間的顯現,即便我們還沒有證得,但在理念上要認知眼耳鼻舌身所感受的一切法皆是自性力量所生起,皆是真實相。
②差別智的所有法都需要影射到世間法,因此談到差別智的真實法,第一、能順應世間法的叫真實;第二、符合思惟、分別、選擇、判斷的叫真實,如果不符合,就可以認為是虛妄的。
自性根本智有生起一切虛妄法的能力,因此虛妄法同樣是真實的。而從差別智的角度,從順應世間法的角度講,必須要符合思惟、分別、選擇、判斷。
具體講差別智中的真實法有很多,因為差別智裡可分成很多位次,凡夫種性,二乘聲聞、共法別教、不共法的住行向地,各真實的體驗都不一樣,所以沒有一個固定概念的真實。
這是從理解的角度去講什麼是真實。
二、體驗上的真實,從體驗上講,凡是眼耳鼻舌身能體驗到的皆是真實。
對於「六道輪迴是真實存在、還是佛法的方便善巧說」這個問題,在見性位之前,我們必須要設定六道輪回,設定造白業感樂趣、造黑業感惡趣等;但當我們到達見性位的時候,這些都是真實的。
要注意的是,這個問題裡有個地方容易形成錯覺,就是六道輪迴是否真實存在,在普遍的聽聞裡,都認為佛教是講六道輪回,講因果報應,需要澄清的是六道輪回並不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智慧。以智慧力生起行法實踐,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這纔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為什麼佛教中總談到六道輪迴和因果呢?因果和六道輪迴是印度民族的核心思想,佛陀講的以智慧生起行法實踐,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必須要依賴於印度的民族特色、文化,所以佛教裡纔出現了因果和輪迴的言說。
佛陀講的六道輪迴和因果,強調的是修行者或人天眾生自我生起的行法實踐,是主觀能動性自我因素的參與,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眾生的生命是由自己來掌握的。世尊講,如果只是強調有因必有果,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就不是佛教的行法,因為這裡強調的是機械因果,沒有強調自我因素的參與;然而自我因素的參與在因果流轉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所以,佛陀直接講,【如果只講機械因果非佛弟子】。因此,只講六道輪回、講因果,不是佛教的核心;佛教的核心是智慧,通過智慧解決問題。
在沒到達見性位之前,對六道輪迴和因果,可以認為是生命流轉過程中的必然性假設,理解到這兒就可以了。何謂必然性假設?因為談到因果、六道輪回,其背後有一個核心的理念是輿佛教衝突的,即如果講這一生做好事,下一輩子得善報;這一生做錯事,下一輩子到六道,就是在講自我因素是以「靈魂」的形式穿梭在生命流轉中。
佛教不講「靈魂」,但佛教也不是斷滅見。佛教講生命本身自性的力量、講如來地無上正覺,是非常非斷,非染非淨,是兩頭否定的。
如果說這輩子做好事,下輩子得善報的話,這就是「常見」。這裡有一個默認值,自我因素在這輩子做好事,下一輩子就會得好報,這中間有一個不滅的東西,這不滅的東西就是我們生命的主體,這就和外道講的「靈魂」變成一樣了。但佛教生命的流轉,不講「靈魂」,因為「靈魂」是常見。但是生命流轉也不會中斷,如果是中斷的,人死了就像燈滅一樣,下一輩子與他無關,這就叫「斷見」;而佛教講自性的力量是非常見、非斷見,是隨緣而起的。
從行法實踐的角度,我們是在差別智裡生起行法實踐的,也就是別教菩薩的行法階段,不管在聲聞種性的共法別教、還是不共別教,自我因素的參與有一個主動性,有一個作意,這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佛教講的是通過行法實踐形成一種習慣性的力量,這個力量在我們生命流轉過程中起作用。
説這輩子做好事,下一輩子會得好報,往往是從差別智,從內容的角度去講的,不是從力量的角度去講的。而從內容的角度是不可靠的,因為內容本身是依賴差別智行法,是依賴於因緣的。這輩子可能做了很多好事,事實上不用講到下輩子,即便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也能看到很多好人是得惡報的,而很多壞人是得善報的。
在一般的理念裡,通常認爲大概上輩子做壞事了,所以這輩子儘管做很多好事,還是得了惡報;對於那些壞人,儘管他無惡不做,還得善報,大概是上輩子做好事了,所以這輩子就算做壞事也沒有虧損很多。這就是從內容上去講的,並不是從這一法存在本身去講的。
要知道善報與惡報,從內容的角度去講,都是因緣生法。也就是說,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只要符合這個因緣,果報就會到來,就像太陽一樣,並不因為是好人,出去太陽就可以多曬一點兒,也並不因為某某是壞人,於是乎太陽就不照耀他。
善報和惡報從內容的角度講是因緣生法,符合那個因緣善、惡報就會現前。譬方說我是一個善人,總做好事,突然看到有一個人掉到水裏了,我要去救他,但我自己不會游泳,那麼,河水會不會因為我出於善心就不淹死我呢?不會的。河水並不因為我出於善心,就對我高看一眼,給我一個善報,不會的。同樣惡報也是一樣,善報、惡報是因緣生法,是世間法。
從根本智的角度,並不定義善與惡,只定義因緣,因緣來了顯相就會現前。善和惡是基於世間法來定的,是從內容的角度講善報和惡報。我們看到很多動物很善良,做很多好事情,是因為它符合我們人類對善惡的定義,而定義好或不好,是從內容上講的。
如果上升到宗教層面來講的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講法對整個社會的教化是有好處的,決定不要去否定它。人要向善、要做善事、要避惡的說法必是通到前世、來世,祇有這樣老百姓才能看到希望。但站在佛教無上正覺的角度,不講直接因果,不講機械因果。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機械因果。
佛教中講到貫穿生命流轉的那個力量叫做「補特伽羅」,在外道就是「靈魂」,我們曾談過「靈魂」與「補特伽羅」之間的差異。 「靈魂」為什麼叫「常見」。當談到下一輩子要去天堂,或者要往生極樂世界時,從本質上講這就是外道。因為這裡有一默認的東西,就是「靈魂」要去天堂,要到極樂世界,其背後就有一個必然性的假設。也就是說,我怎麼知道我這輩子的修行,下輩子就去天堂了呢?這必然性假設就在於下輩子如果我在天堂、在極樂世界的話,一定記得我這一生的事情,如果不記得,怎麼知道去的那個就是我呢?
譬如,我現在堅定地認為下輩子我要去天堂,這裡一定有一個必然性的假設,就是這輩子的事情,我是可以帶到下輩子到天堂去回憶的,所以我才能知道天堂裡的那個我是這輩子的我;如果到天堂之後,完全不知道我這輩子的這些事的話,怎麼知道那個我就是這輩子的我呢?
這就跟今天的我就是昨天的那個我一樣,怎麼知道今天的我就是昨天的那個我呢?因為我記得昨天我的事情,所以我能夠確定昨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就是昨天的我,我們去天堂也是一樣。假如我今天完全不記得昨天我的事情,怎麼能知道今天的我是從昨天那一個我來的呢?那麼下輩子去天堂的事兒,亦復如是。
在康德的哲學名言中有這樣一句話,【有兩事充盈性靈,思之愈頻,念之愈密,則愈覺驚嘆日新,敬畏月益:頭頂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①頭頂之天上繁星,意味著我們以知性能力能夠了知眼、耳、鼻、舌、身所能觸及外在的一切法,我們尊重一切法的存在,理解它、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知性能力,把「為自然立法」設定為自己的目標。我們在經典裡常常看到佛陀的世間都是充滿莊嚴,莊嚴就來自於自我因素對於一切法普遍存在的敬畏。從色身的角度講,儘管我們在宇宙中很藐小,但仰望星空時,有理解未知法的能力和慾求,這就令我們成為一種偉大的存在,就像世尊講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知性是「為自然立法」的,通過理解春、夏、秋、冬四時寒暑,我們能知世間怎樣的存在,但誰為自我立法呢?是理性為自我立法。
②心中之道德律令,來自於理性,能夠管理自己本能的這些欲求,這個能力叫做我們尊重自我心中之道德律令。怎麼尊重?是以理性的方式來約束自己、管理自己,在約束和管理自我本能的過程中,去獲得自我生命的自由。自由來自於邊界,不是沒有邊界的,劃出的這些邊界,不僅要符合世間一切法的存在,還要符合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體驗。
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表現形式是戒、定、慧,是《三十七道品》,假如我們能夠自覺地生起《三十七道品》行法實踐,從表現形式的角度去看,就是生命解脫。
所以問題中理解的善、惡報,和佛教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講的善、惡報不一樣。修行者所祈求的善、惡報來自於自我因素是否能完全成為自我生命的核心力量,或者說自我因素能否穩定地、準確地選擇自己生命的走向。如果我們有這個能力,那這種選擇就是善報。
所以,從《金剛經》的角度講,歌利王要割截忍辱仙人時,忍辱仙人不會逃避,他是欣喜的,這是他確定、穩定的選擇,需要這個來到逹無上正覺;耶穌基督也一樣,他說幸虧把我釘在十字架上,否則還不知道我能否到天父那裡去;同様譚嗣同被綁著送到菜市口,他說中國的改革從我開始就可以了。所以,在我們一般人眼裡看來這些都是惡報,但是對這些人來講,恰恰是他們生命最放光輝的時候。
假如修行者能到這個地步,無論我們的本能有多大的力量,我們都有智慧降服本能所帶來的一切困擾,降服的過程就是自我因素明確地、穩定地能夠成為生命中一切法的第一因,這時就可以講我得無上正覺。假如不能降服本能帶來的束縛和影響,還跟著眼耳鼻舌身的貪瞋癡慢跑的話,即便是得了善報,也是惡報。
從《入法界品》的角度講,六道輪迴就是摩羯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的一切法。自然科學並不是萬能的,但自然科學有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即它是開放的,承認有些事情可能我們認識得還不完整,在它之外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再學習,佛教也是一樣。但我們現在聽到的很多講解,都說當我們到逹無上正覺的時候,我們就能完全明瞭宇宙人生中的一切法。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即便成就了無上正覺,也不代表能明瞭一切法的答案,我們只是獲得了一個方法能夠拓展到未知的領域。這種拓展的方法,是穩定的、有次第的,能夠帶領我們到達那裡,並不是知道答案,而是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