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謂「明心見性」?
【問】:
有一個問題,是關於明心見性的。我一直認為行者到達住位,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指行者的空法成就。可是剛才您和同修課前討論時,提到對於「明心見性」,要結合不同的種性來判斷。您說「明心見性」不僅僅指住位的空法成就,其他次第行法成就中都有明心和見性的標準?我不是很明白,請師兄可否再解釋一下嗎?謝謝師兄!
【答】: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常常聽說明心見性。這裡有這樣一個原則,就是我們現在給大家匯報的是《華嚴經》普光明殿菩薩道種智的行法;所以,當我們要言說道種智行法某一位次的成就時,一定要結合相應的種性和行法階段來討論。
學習《華嚴經》後,特別是進入到華嚴行法後,我們在以前修學中認為很詳細、很明確的概念出現了不同的認知,其中就有「明心見性」。以前我們往往會認為總有那麼一刻叫做「明心見性」。比如,一個修行者說:今天下午幾點鐘我見性了。從此,他就對所有的行法完全明瞭了;或者說,所有行法都能建立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明心見性」是一個過程,所以要放在不同的因緣、不同的種性下來言說、來界定。
前面在介紹般若智慧時,強調過般若的三個屬性:本體生起的、自內顯發的和周遍完備的。我們如何見證般若,如何讓般若生起?這裡就有一個見性原則的問題。
見性的「性」是講本體的,是我們的思惟和行法不能到達的。所講的「見性」,實際上是要明瞭本體生起一切法的體性、因緣、流轉、壞滅等等,即華嚴經《世界成就品》中講的那些規則。因此,講「明心見性」是針對一法能生起正知見、正思惟,並且明瞭一切法在何處生起、在何處成就、何處滅壞,通通明瞭叫「明心」。比如華嚴行法中,十信位叫「明心」,十住位就是「見性」,這是從大的框架上來講的。
在聲聞種性裡,何謂「明心」?何謂「見性」?或者說,在十住、十行位時,我們怎麼知道這樣的生起就是十行位?當我們確切地知道,但還沒有證得,只是確切地知道這個行法就是十住位的初住位行法,或者那個行法就是十行位的初行位行法,這種確切瞭解就是「明心」。「見性」是真正證得這個行法,即明瞭確切的實踐到達這一種性行法的成就處,就是見性。
在最初學習《華嚴經》時,我們反復強調,一定要建立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一定要把所有行法轉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上。這其實就是告訴大家,進入到初住位的行法模式。當我們明瞭這個行法模式,懂得這個道理時,就叫「明心」。即知道了這一切法在何處生起、何處建立、以何種模式來建立,但是還沒有證得。「明」是明確,「心」代表一切法。「見性」就是華嚴行法十住、十行、十迴向的第七位證得一切法,叫見性。
因此,轉到華嚴行法時,決定沒有一法是固定不變的,所以一定要結合行者的種性和行法的位次來言說。從《世界成就品》中,我們就能看到,任意一法皆可以按照十個方面、一百個因素來建立;並且建立的時候,要按照四智十方的形式來言說,所以一法能夠生起無量法。《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就是告訴我們:一法等於多法。
對一法等於多法,我們以前常常聽說,但是,一法如何到達多法?到達無量法?這正是我們現在給大家匯報的,從一法到達無量法,這之間的過程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就是成就無上正覺。
修行者發菩提心,最後成就無上正覺。雖然梵文中「菩提」和「無上正覺」的詞根是一樣的,但是兩者是有差別的。總的來說,「菩提」是靜態的、概念性的。「成就無上正覺」是動態的,它是在一個過程中來完成的。這個過程在何處顯現,就是在一切法當中,在一切法中成就正知見、正思惟。而且每一法都能夠到位,不多也不少,這個過程叫「成就無上正覺」。如果把一切法去掉了,無上正覺也就沒有了。
這是菩薩道種智行法和聲聞、別教種性行法之間的微細差別。
我們再看別教行法理論,現在應該逐漸地能看得更加清楚了。對於無論是禪宗,還是法相宗講到的明心見性、大開圓解、往生極樂世界等等問題,這些在我們現在的華嚴行法,菩薩道種智行法裏,應該要能生起更進一步的追問。也就是說,禪宗講到明心見性,講到大開圓解,就要追問是「明」哪個心?「見」哪個性?怎樣見的?如果是講「大開圓解」,要追問是怎樣開的圓解?從一法到無量法,怎樣生起的?是哪一個種性?每個種性在言說上有何不同?只有這樣,纔能夠從一法到達無量法。實際上,追問本身就是行法。
《華嚴經》十信位,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如何成就如來十力?如來十力是修行者從十信位,然後到達菩薩道種智行法,是在一法一法當中建立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所以如來地的四無畏、四無礙辯才、十八不共法、如來地的十種力等,都是靠行者在無量法的修行中建立起來的,都是依於不共法成就的,決定不會靠外在的佛力加持直接獲得的。
這是通過華嚴行法,我們可以看到十信、十住位以前與十住位以後,行法模式上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