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超三界,帶業往生」在華嚴行法中如何體現?

【問】:

對於娑婆世界的凡夫眾生來說,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中最特殊的,比如阿彌陀佛可以讓凡夫橫超三界,帶業往生,釋迦牟尼佛也教導我們要求生西方淨土。請問阿彌陀佛這些特殊之處,在華嚴行法中是如何體現的?

【答】:

對於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特別強調要先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世

界?為什麼極樂世界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們從兩個地方來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當我們讀到【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些經文時,往往會用我們現在的思惟方式去權衡它,認為一共有十個佛,一百個佛,這裡面最厲害的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一把萬能鑰匙,可以去任何一個國度,而其他佛因為沒有這把鑰匙,只能住在自己的國土上。這是我們現在最容易生起的思惟方式。

在華嚴行法中,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代表兩個意義:一是極樂世界的這種修法模式,是成就十方諸佛最核心的;意思是若要到達十方諸佛的任何一個國土,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是最核心的。二是對修行者來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成就是最基本的。好像一年級學習的十以內加減法,是最簡單的,但是對於所有學科來講,它是最核心的、最根本的。而成就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或者往生到極樂世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極樂世界往生者有兩個屬性:一是一心清淨,二是善根增長。

剛才我們講過,阿彌陀佛代表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所以「往生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是經的語言,翻譯成現在的語言就是,在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能夠成就一心清淨和智慧增長。如果行者不能在當前生命的一切法中獲得一心清淨,那麼後面基於這一切法的無上正覺也就不能到達。一心清淨都沒有,後面智慧又怎麼會生起。所以,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最殊勝的、最核心的意義就在這裡。

在《華嚴經》等覺位六品經文的第五品《如來壽量品》中,也講到從娑婆世界到達普賢菩薩法界,即等妙覺如來地,中間要經歷十個轉換,而第一個要到達的就是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

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這些都是經的語言,要把經的語言轉成自己當下的修行方法和成就模式纔可以。

關於四十八願,我們要這樣來體會,就是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就是自己的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一切法,這一切法的成就處就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

但是如果我們還處在凡夫種性,是見不到經典上所講的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一些景象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把自己的種性模式轉到阿彌陀如來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模式上來,那麼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就會是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

在華嚴行法十住位之前,我們是以自他的形式、共法世間的修法模式來建立自己的信心;假如在華嚴行法十信位以後,乃至於十住位以後的行法階段時,四十八願就是我們每一個修行者成就時身心覺知一切法的呈現,即極樂世界的一種呈現。這個呈現也可以稱作行法,就是四十八願本身是一個完整的行法,所以不能只取其中一個。這是華嚴行法與別教行法的差別。

所以,我們可以校驗自己:是否能觀察一切法,成就無上正覺,能夠智慧增長、能夠一心清淨;是否還是以染淨模式看待外在的一切法,即有的是畜生道的、有些是惡鬼道的、有些是我們要厭離的、有些是我們要親近的,是否還是這樣的模式?如果是,就說明自己還是在華嚴行法之前的別教模式。

詳細來講,華嚴行法十住位以後,修行者身心覺知一切法的呈現就是阿彌陀如來的四十八願,因為這個時候,他看待世間一切眾生相皆是智慧相。

另外,我們在《總釋二十八講》中,把阿彌陀佛的總相,還有十方諸佛的別相如何成就都講清楚了,所以大家結合講義來看這個問題,會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