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的「信」應如何建立?》

2023-11

【問】:在信和查考之間怎樣判別、何時用力?比方說我相信張師兄說的,爲了儘可能早一點建立大局觀,我並沒有放多少時間在查考,這是我留在聲聞種性裏的盲點嗎?

【答】:這個問題裏有個地方需要強調,就是「信」。「信」這個概念在華嚴行法裏面,或者說在修行界,在不同的行法次第,信所表達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我們從華嚴行法的角度來講就容易理解了,在進入華嚴行法之前,「信」主要建立在「接受」的基礎上。比如:我相信佛說的,佛所講的一定是正確的;我相信哪位大德說的,我相信那位菩薩說的;在民間信仰裏面也有,我們相信地藏菩薩、相信觀世音菩薩,這種「信」都是從「接受」的角度來說的,儘管我的生命體驗不能到達,但我相信他是在的,這是「信」。此問題裏面提到的「信」也是偏重於此。

那麼,從《華嚴經》的角度來講,什麼是「信」?《華嚴經》的「信」不是從宗教角度講的。這個宗教是指宗教信仰的那個宗教,不是行法角度的。《華嚴經》講的「信」,若讀十信位的六品經文就能體會到,它是從對某一法的無知,就是我不瞭解這一法而生的「信」。「信」的過程能帶來如實知和如實體驗,帶來覺醒和喜悅。

再詳細講,《華嚴經》講的「信」首先是從直觀的生命體驗中,生起分別、選擇和判斷來建立概念,再從概念的層面進行思惟和整理。也就是從眼、耳、鼻、舌、身一切法,這種零散的、直觀的生命體驗中建立起概念,然後再經過分別、選擇和判斷來考察它是否符合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所以《華嚴經》裏講的「信」不是從接受的角度,而是從覺悟力的生起和應用的角度講的。

譬如怎麼知道張師兄講的是對的還是不對,要在理性中去考察、去判斷,其所講的內容我自己的理性是否可以到達,如果不能到達,說明自己對他的「信」是有懷疑的。甚至包括對經典,這是世尊允許的。那麼,直到什麼時候才叫「信」?就是在我們的理性,通過分別、選擇、判斷,進行推理,能夠到達他所說的那個層面時。

華嚴行法十信位,從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品》、《佛四聖諦品》,一直到演說《淨行品》和賢首菩薩演說的《賢首品》,六品經文所要表達的都是「信」。文殊菩薩代表我們生命中的反思能力、覺悟的能力、理性的能力,而這個能力的具體表現是能夠在生命體驗中構建概念、構建分別選擇和判斷、構建如理思惟。把這個系統構建起來,就是華嚴行法的「信」。

當我們講到生命解脫的時候,要知道生命解脫代表什麼?代表梵行清浄。無上正覺是什麼意思?爲什麼要相信無上正覺?這都必須要能夠確切知道,什麼是無上正覺。從如實知到達生命體驗的過程,就是「信」呈現的過程。

佛經裏經常會講到諸佛世界的那種莊嚴,還有極樂世界充滿喜悅、極樂、莊嚴。爲什麼會有喜悅、極樂和莊嚴?

「喜悅」來自於我們自己的覺悟力、智慧力,當以一種穩定、可靠的方式拓展時,所帶來的超越我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體驗的那種新的生命體驗。爲什麼會有喜悅?因爲是我們的理性、我們的行法實踐能夠到達的,並且這種到達是必然的、肯定的、穩定的、可靠的,所以纔會喜悅。這種喜悅來自於智慧力,不是其他人給我什麼東西的那種世間法的喜悅。

諸佛世間的莊嚴來自於何處?來自於以智慧力對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並且這種體驗必須要符合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這是它的標準。之所以叫「莊嚴」,就是智慧本身應用的時候,它能令我們的行法實踐在普遍的一切法中,必然地、肯定地、穩定地到達我們所期望的目的地。當我們能夠篤信、能夠必然、肯定地生起梵行清淨、生命解脫、無上正覺這種體驗的時候,這種必然性叫做「莊嚴」。所以,莊嚴並不是指我們穿戴整齊的那種世間法的莊嚴。

行法實踐中的喜悅和莊嚴一定是來源於智慧力。智慧力帶來的是那種普遍、必然、肯定、穩定的行法體驗的莊嚴和喜悅。

這是舉例說明「信」所代表的意思。在我們以往的行法實踐中,「信」代表接受,至於爲什麼接受它,因爲它在我的生命體驗之外,是故我沒有辦法考證它。但是進入華嚴行法,就要知道「信」是來源於自我的覺悟力、反思力,它有主動性和能動性,是可以體驗的。

希望通過「信」的解釋,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