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各善知識解釋明心見性、法身各說不一?

【問】

張老師好,請教你一個問題,禪宗明心見性證悟空性,以及密宗三密相應,座中得三昧見到本性,是否已經破俱生法執這個無始無明,證得法身成為法身大士?

心中心三祖說禪宗明心見性,證悟空性未了生死,有些善知識說明心見性只是信解,離證悟空性早著呢,必須圓教初地菩薩才能證得。還有的說圓教初住菩薩證法身破一分無明。 大德們說法為什麼各不一樣。 謝謝.

【答】:

感謝您提出問題。這個問題包含了很多內容,需要仔細的辨析才能回答。要弄清這些問題,需要明確三個內容,1.什麼是空、空性,2.空性在不同的行法階段是怎樣表現。3.別教和圓教的差別。把這三個問題弄清楚了,所提到的這些問題就都可以解決。

什麼是空、空性?空有很多種,簡單來說有以下幾種。限於文字篇幅簡單說明。

一種是斷滅空,就是去除一切法,把一切法都否定掉後所獲得的空,這是斷滅空。也就是什麼都不是的那個空,佛經中稱作惡趣空,此不是佛教所要的。

另一種是凡夫地空,就是腦袋不去想,不起心思,無思惟,不關心,任何事都不會造成影響,這就是凡夫地空。雖然不受影響,但也不會有智慧思惟。凡夫空可以讓人很輕安,沒煩惱,然而一旦生起思惟參與,就是煩惱現前。這種是無想定,是共外道的功夫,也不是佛教所要的。

第三種是無生忍。就是能感受到一切法,有一切法的見聞覺受,但是對一切法帶來的覺受,不執著,平等對待。平等對待不執著,稱作空。這是佛教所要的。

第四種是無生法忍。就是能主動生起一切法,主動參與一切法,創造一切法,但於所參與的一切法,能平等對待不執著,稱作空。這也是佛教所要的。

前一種非主動參與一切法的生起,所以是無生忍。後一種是能主動參與一切法生起,所以是無生法忍。簡單來說,前者阿羅漢可以證得,後者菩薩才能證得。前者稱證一切智,後者稱證菩薩道種智。

什麼是空性?性代表本有的,比如性別、屬性,都是事物本有的。空性是指生命本有的,能生一切法,但不依個人的意志參與。比如山河大地,宇宙萬物,不管人們參與不參與,願意不願意,都是我們的生命能感受到的。再比如我們生來的樣子,包括生老病死,都不是靠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能改變的。我們的生命能感受到這一切法,若沒有個人的主觀參與、主觀判斷,這時候感受到的一切法,就是空性所生的一切法,體會到生命的空性。用哲學的話來說,就是一切法本然的存在,一切法的空性所在。空性一定要在一切法存在的基礎上去證得,而不是要消滅一切法。

反過來,當我們生起個體主觀的參與和判斷,就是不空。有不空,就會有好壞、善惡、美醜、生死的影響,有這樣的影響,就會有煩惱、生死,或者喜樂。

明白了什麼是空和空性,再來看佛教的行法就容易明白了。不同的行法,所證得的空,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修行人不瞭解什麼是空和空性,耗費很多力氣,可能只是證得惡趣空,或者凡夫地空。凡夫地空就是無想定。

不知道您對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瞭解多少,空性在不同的行法階段,體現出來的特徵也不一樣,行法實踐也不一樣,就不給您展開說了。

佛教中不論哪個宗派,都不會把惡趣空和無想定作為行法的目標。但是如果概念不清楚,修行者就很容易把這兩個作為行法的目標,就很冤枉。

下麵再來看您提到的問題。

“禪宗明心見性證悟空性,以及密宗三密相應,座中得三昧見到本性,是否已經破俱生法執、無始無明,證得了法身成為法身大士?”

確切說,禪宗明心見性證悟空性,最低要證得無生忍,即華嚴行法的第七住位。

俱生法執、無始無明,或者稱作根本無明、所知障,要到等覺位才能破除。無始無明不是靠作意修行可以破除的,必須要到入滅盡定行法階段才能破除。破除無始無明需要證得無生法忍。

與無始無明相對的是一念無明。禪宗的明心見性,最低是破一念無明。但是以無生忍,華嚴第七住位破一念無明,只是停止一念無明帶來的煩惱生起,並不能轉一念無明成為無上智慧。若要把一念無明轉成智慧,需要菩薩道種智行法,證得無生法忍纔可以。

密宗的三密相應,這個說法太寬泛了,從無生忍到等妙覺都有可能。但是如果是剛剛證得三密相應,只是到最低的無生忍,即華嚴行法的第七住位。

如果只是證得第七住位,嚴格說,並沒有證得法身,不是法身大士。但若放寬一點,或可以說是法身大士。因為法身大士必須要能「主動」參與、「主動」生起一切法。要無生忍以上,開始菩薩道種智行法的,纔是法身大士。

“有些善知識說禪宗明心見性,證悟空性未了生死。”

確切說,能了凡夫分段生死,但不了菩薩變異生死。

“為什麼某些善知識說,明心見性只是信解,離證悟空性早著呢,必須圓教初地菩薩才能證得?”

確切說,「明心」是信解,知道是怎樣的。「見性」需要自己確實能體會到,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生命體驗上來,才叫見性。

「見」代表體驗。但是體驗有兩種,一種是心能體驗,一種是身能體驗。心能體驗的見性,可以到無生忍,即華嚴行法的第七住位。身能體驗的見性,要到圓教初地。

“有些善知識說,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怎麼解釋?”

這種說法太寬泛了,嚴格說不準確。確切說,圓教初住菩薩是生起證法身的行法模式而已,並未真正證得法身。法身一定要到達無生忍以上,圓教第七住位以上,能「主動」生起思惟和行法實踐。從初住位到第七住位,還是自我訓練階段,沒有到達無生忍。證無生忍纔是最低的阿鞞跋致、不退轉。

因此,總體上說,因為各種因緣,可能當時的聽眾根基不足,善知識說法有時候不準確。但是作為修行者來說,一定要準確理解才能具體實踐,才能判斷自己的行法是不是正確,自己修行在什麼地方。

謝謝您提出問題。如果有沒說清楚的,請您提出。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