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種智、十種力與道種智的關係
【問】:
從《華嚴經》的角度去解釋《佛說阿彌陀經》的信、願、行的時候,其實是很增上我自己的信願的。我明白了從華嚴行法的角度去解釋這個發願不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都是非常合理的。因為以前我一直很疑惑,為什麼一發願,諸佛菩薩都來加持你,而你為什麼還是去不了呢?但是當聽到張師兄在解釋什麼叫發願,什麼叫不退轉的時候,這個疑惑就打開了。
您上節課講到十種智。從《淨行品》最終到《離世間品》成為十種力。這與道種智的成就之間有什麼關係?
【答】:
有關係;我們講課中,經常提到上座部經典,特別是《雜阿含經》裡面的一些理念。從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十種智的時候,就知道《華嚴經》,就像《雜阿含經》一樣,是和原始佛教中,佛陀建立的理論思想是相吻合的。關於菩薩道種智的問題,在十信位是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如何成就如來地十種力?」,文殊師利菩薩回答說,首先要善用心,之後才能得勝妙功德。實際上十信位是建立行法原則,真正的行法是初住位時,法慧菩薩講要依十種智而發心。
智首菩薩問「如何成就如來地十種力?」,法慧菩薩說,要想成就如來地十種力,先要明白什麼是如來地的十種力。行者最初要依照十種智發心,最終才會成就如來地十種力,如同佛陀在《楞嚴經》中講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也就是說,要想得到如來地十種力的「果」,一定要在因地修行時,認識十種智是什麼,所以十住位時,要依十種智初發心。
《梵行品》告訴我們,行者真的依照十種智去建立智慧時,本身就是梵
行。到第十行位時,十種智已經建立、已經明瞭。也就是說,十住十行就是建立、明瞭十種智的;然後十迴向十地,實際就是開始十種智進入到世間應用。
大家要注意,經典中講到智慧能夠進入到世間應用時,就是生起力用的「力」。所以,十種智真正生起「力」的作用時,是從十迴向位開始的。從十迴向位到十地位,這兩個都是別教成就的十種力,但不是究竟的。為什麼是別教的?因為「別教」是基於清淨法世間的。菩薩道種智成就時,行者還會有一個習氣,當一念無明生起時,要全都轉成智慧,所以有個清淨法習氣。
等覺位時,要把清淨法習氣去除。也就是一念無明生起,生起就是生起。換句話說,當需要一念無明生起時就生起。當所有的無明完全息滅的時候,法界也就不存在了,同樣我們的報身世間也不存在了,這就是斷見。所以當世間一切法和菩薩道種智兩個都明瞭了,就到達等覺位。為什麼叫等覺?就是這兩個是相等的,即清淨法世間、有法世間、空法世間都是一致的。
這之後就是等覺位到如來地的破根本無明。破根本無明實際是沒有行法的,只是把清淨法的修法習氣消除,所以是無功用行的。當這個習氣消除之後,就到如來地。到如來地的時候就是如來地的十種力。
所以智首菩薩這個問題,是貫穿整個華嚴行法理論的,而且是和原始佛教佛陀建立的思想體系完全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