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我、見性》
2023-9-9
【問】:上次說到現在的行者很不容易確立自己是否能到達開悟,能到達初住位,能見性,是因爲對概念的理解不準確。還說到不是「無我」有問題,是理解「無我」的概念有問題。這些都是關於概念準確的內容,想請張師兄再詳細講一講。
【答】:這個問題很大,《覚悟華嚴經》總體的學習方法都是在講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與其他的學習方法不同,學習《華嚴經》必須要按這樣的方法,因為其他的方法很難走入《華嚴經》。
修行者不容易確定自己是否到逹開悟,到逹初住位,能見性,是因爲對概念的理解不準確。
學習《華嚴經》我們特別強調,《華嚴經》注重的是無上正覚的部分。所有的成就者,當他到逹無上正覚時,都要具有演說《華嚴經》的能力。「演說華嚴經」不是要把《華嚴經》這部經典再背一遍,或者能演說出同樣的一部經典,不是這樣!「演說華嚴經」是指修行者能將成就無上正覚後的自所證量,以思想體系的形式構建起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並演說出來:一要包含一切法;二要體現一切法與一一法間的相互生起和關聯;三要有能力將概念準確演說。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覚,一定有能力以自所證量爲核心演說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並能涵蓋生命中的一切法。
修行者要想確切到達行法實踐的目的地,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覚,必須要對行法實踐有非常準確的認知,能夠明瞭自己的生命所在。假如一個修行者連自己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卻指望從初發心一步跨越到如來地,這是做不到的。現在的修行者希望通過行法實踐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覚,如果不瞭解行法理論,對行法實踐的核心理念認識不準確,就好比蓋摩天大樓而沒有設計圖紙一樣。
有人提出,過去修行者並沒有準確瞭解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他們又是怎麼成就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要知道自古以來,能夠到逹生命解脫的修行者不在少數。很多修行者通過行法實踐可以到逹生命解脫,但是能逹到無上正覚的卻非常少。真正配得上成就無上正覚的修行者除了佛陀之外,另一個可以確認的只有龍樹菩薩。即便放寬標準,一隻手也可以數出來,決定不需要兩隻手。嚴格來講,兩根手指就夠了:一個是佛陀,另一個是龍樹菩薩。佛陀是開創性的,龍樹菩薩是理論性的,只有這兩位是真正到逹了無上正覚。爲什麼?因從世尊演說的經典中,能夠抽取出完整的思想體系;龍樹菩薩則是通過《華嚴經》把他自己的證量呈現出來,具備完整的思想體系,涵蓋了生命中的一切法,將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所有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都演說清楚了。假如有另外一部經或者一部論也同《華嚴經》一樣,達到這個標準,也可稱那部經的集結者成就無上正覚。
佛教界因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喜歡貼標籤,隨隨便便就認爲這一位、那一位成就無上正覚,與佛相等,稱其爲「成就無上正覚」,將無上正覚賤賣。修行者是否成就無上正覚, 必須根據經典來判斷。因此,現代知識分子修行者不要學貼標籤。
回到這個問題,很多過去的修行者不瞭解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又是怎麼成就的?確切來講,我們認定的很多[成就者]只是獲得生命解脫,並不是成就無上正覚。很多人做不到像龍樹菩薩那樣,如此詳細地集結《華嚴經》,能把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所有行法理論、行法次第都講清楚。也正因爲不知道何爲真正的無上正覚,纔會說文字言說不重要。所以,不要誤解無上正覚,也不要被民間信仰所矇蔽。假如一件事連說都說不清楚,怎麼可能準確證得呢!
問題談到如何確立自己是否開悟、是否到逹初住位、能見性?當我們面對一切法的時候,怎樣用一種方法來確認自己是否有準確認識?這不僅包括開悟、見性、無我等等這些概念,也針對所有的問題,根本的原則,就是要學會運用理性。
理性思惟在佛教中就是覚悟。雖然在世間法中也講理性,但在佛教修行中,覚悟、覚醒指的是最初的力量生起。覚悟的具體表現就是運用理性,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以智慧力生起行法實踐來獲得梵行清淨,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覚。
理性到底是怎樣的?如何驗證是否開悟了?是否得無上正覚?首先要知道覚悟、見性、開悟等等都不是空洞的概念,都有具體的標準和體驗。「理性」是指我們要有這樣一種能力,分以下四個步驟來構建:
第一步是生起體驗。這是共一切有情眾生的,是直觀的,一切有情皆可通過眼耳鼻舌身接觸到外面的一切法而有體驗,如果沒有體驗就沒有生命,沒有生命就不叫有情眾生。
第二步能利用知性給出概念。這部分是人天眾生所具有的,世尊在經典中說【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菩提心,能成無上正覺】。為什麼?從世尊的講法中能看出,發菩提心、成就無上正覺,必須要利用人天眾生不同於其他有情的那個特別的屬性,假如用的與其他有情一樣的屬性,就不是佛教的核心行法。這個推理很清楚,這也是為什麼說苦行非正行,[苦行]不是佛教的核心行法,【苦行非聖行】。修行者一定要利用不同於其他眾生的那個屬性來發菩提心,成就無上正覺,而不要集中在與其他眾生相同的部分。
什麼是人天眾生具有的知性能力?知性能力就是我們依於眼耳鼻舌身的直觀的、零散的體驗,能給出最初的、基本的分別、選擇和判斷,具體表現就是給這種體驗一個概念、一個名字。知性能力是理性能力生起的最初表現。
《華嚴經》十信位文殊師利菩薩做法主,在普光明殿首先演說《如來名號品》和《佛四聖諦品》,裏面全是名號、概念。為什麼是這樣?修行者首先就是利用知性能力來判斷「什麼叫十信位」、「怎樣到達十信位」。文殊師利菩薩雖代表我們自己總體的理性能力、智慧能力,但其在十信位的表現形式就是要對一切法給出概念。所以,文殊菩薩上來就講《如來名號品》、《佛四聖諦品》,人天眾生、修行者首先對一切法要有覺知的能力,對一切法做出思惟、選擇、判斷,給出概念的能力,這是第二點。就是如何知道自己具有理性能力,利用知性能力對直觀的體驗給出概念。如何運用它呢?就是下一個要素。
第三步要有判斷能力。「判斷能力」是指通過前面的體驗和知性能力給出的概念能夠形成思惟,在思惟中產生判斷。這部分完全超出其他眾生,只有人天眾生才具備。什麼是判斷力?譬如我們能夠命名和確立世間的山河大地,知道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的生起,並且能分辨善惡、苦樂,這就是基本的判斷能力。判斷和判斷力不同,判斷是直接的,而判斷能力是在判斷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力量,叫能力。
第三步的判斷力超越第一步的體驗和第二步的知性概念,因爲判斷力是將體驗和知性給出的概念,再做出零散的、直觀的、最初的判斷。
第四步是總合一切法的能力。何謂總合一切法的能力?就是通過眼耳鼻舌身,體會到外面的一切法,並對一一法給出概念,然後在一一法中進行判斷,比如苦法、樂法、善法、惡法,這只是針對當下某一法的判斷;而綜合一切法的能力則意味著須將眼耳鼻舌身的一切零散的體驗,通過知性和邏輯判斷能力總合成一個總體的生命體驗,也就是從雜多的生命體驗到逹總體的生命體驗。總體的生命體驗是一個總體的概念,是從一一法的體驗逐步總合在一起。比如總體來講,判斷自己:我很幸福、我在娑婆世界、在極樂世界……。
通過這四步才能判斷出來我們應如何運用這些法則,才能明瞭什麼叫開悟,什麼是初住位,什麼叫見性。
為什麼要學會運用理性的能力?為什麼要對自己的這種覺悟力要有準確的認識?覺悟力、覺醒,無上正覺為什麼要以理性的、綜合的、理論體系型的方式存在?在強調般若智慧時曾談到過,般若的表現形式有三種:
一、概念準確。概念準確針對的就是知性給出的概念要準確。如果概念不準確,後面的行法實踐即會出現問題。
二、次第清晰。當把這些概念運用在行法實踐中,運用在不同的行法次第時,應獲得怎樣的體驗,判別這種體驗是在凡夫種性的娑婆世界,還是在極樂世界,或華藏世界。這就是般若智慧第二個屬性的表現形式。
三、周遍完備。般若智慧具有周遍完備性,它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理性的、整體的思想體系。整體的思想體系就是般若的最終表現形式,是修行者到逹無上正覚時,必須要具備的能力。因爲思想體系、理性、般若智慧的完備性有自我拓展的能力和需求,這種能力和需求是基於生命本身的,且能向外拓展到一切未知的領域。
這就是爲什麼人類的知識能夠進步,修行者能自我設定一個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覚的目標,能沿着這個目標去實踐。這個力量源於何處?源自於人天衆生擁有的這種能力和特質。作爲修行者,就是要學會運用生命中的這種能力,讓它在行法實踐中形成一種規範的、 穩定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從而引導我們到逹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覚。這個過程是穩定的、必然的、遍一切法的,而不是零散而隨機的,或者沒有標準的,或妄自認爲到逹了成就地,不是這樣!行法成就一定是有標準的。
舉個例子,我們所談到的這些在《華嚴經》裏有沒有這樣的說法呢?有的。在普光明殿十信位,文殊師利菩薩演說《如來名號品》、《佛四聖諦品》就是從人天衆生這種知性能力裏體現出來的,只不過在經裏這種能力的作用形式是直接生起的。剛纔談到的則是從理論的角度、認識的角度來說的。文殊師利菩薩在十信位演說的《如來名號品》、《佛四聖諦品》就是講知性的部分,要能給出概念。
判斷力和綜合一切法的能力在十信位的體現:第四品《菩薩問明品》、第五品《淨行品》是關於判斷力的,第六品《賢首品》則是講綜合一切法的能力。
若從整部《華嚴經》來看,這種能力體現在菩提場會的《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所不同的是《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是從成就者的角度直接講的,當面對一切法時,我們經歷怎樣的行法實踐對這一法能如實知、如實體驗,從一法生起無量法。生起無量法就是智慧能力的綜合利用。
《世界成就品》提出世界成就十種事,每一種事又分爲十個方面,綜合在一起就是一法生起十法、十法生起百法,這是《華嚴經》從一法生起無量法的形式。從《世界成就品》如何具體地形成自己總體的生命體驗,是在《華藏世界品》裏。
《華嚴經》是按這種方式來演說的: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譬如在《世界成就品》談到的「世界」成就,這是佛教修行者常常提到的名詞: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娑婆世界。「世界」有兩個含義:一是一切法的本然存在和普遍存在,二是生命對這一切法的認知,認知包括體驗。假如有一個地方,或者星球沒有生命的參與,無論它在那裏荒蕪了多少年,因爲沒有生命的參與,因此不能稱爲世界。
在佛教常常談到「法界」。「法界」不但包含一切法的本然存在和普遍存在,亦包含修行者生命體驗的參與,並且要有對一切法的如實知和如實體驗,總和在一起所形成的總體的、統一的、穩定且必然的思想體系下的生命體驗,才稱爲法界。《華嚴經》裏專有一品叫《入法界品》,就是講這一塊。
也就是說,當我們面對的一切法是本然存在、普遍存在時,我們並沒有對這一切法如實知和如實體驗,那麼這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並不能稱爲法界。修行者不能說我見到這一切法就叫入法界,不是!必須要有如實知和如實體驗,總和在一起方可。
我們再回到這個問題,怎麼確立自己是否到逹開悟、到逹初住位,到逹見性,我們曾在七十講中反覆談到這個問題,現在再複習一下。
首先從概念來看,「見性」是什麼意思?「見」代表體驗,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如實知,二是如實體驗。如實知屬於理性範疇,如實體驗的「體驗」是指一定要回到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那麼「如實」是什麼意思?「如實」有兩個含義:一是要與一切法存在本身的屬性相應; 二是要與我們的行法實踐的目標相應,也就是和生命解脫、無上正覚相應。把這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叫做「如實」。因此,沒有確切的體驗,不能稱爲「見性」。
「見性」的「性」包括兩部分:一是根本智,二是差別智。[性]的部分是生命本來具備、本自具足的,不需要學習和訓練就可以生起。「性」是這一法區別於其他一切法所特有的屬性。比如說這個性質是怎樣的?這是從本體的角度來講的,它本來就具備、本自具足。譬如:桌上有個蘋果,這個蘋果的性是什麼?蘋果的存在本身就是它的性,當下蘋果存在的本身,就是蘋果[性]的所有呈現。不能說這個蘋果是昨天誰摘的,明天它會壞,這些都不是這個蘋果「性」的部分,這些是我們加進來的。這個蘋果的存在本身就是這蘋果自性的呈現,這是從根本智的角度講的,是從這一法的本體角度講的。
當修行者說我到逹見性位時,首先體驗的就是根本智的部分,見一切法本體的部分,就要認識到哪一塊是我生命本來就具備,本來就具足的,不需要學習和訓練就可以生起的。
二是差別智的部分,這是從生命體驗參與的角度來說見性,也就是如實體驗自我因素存在的部分,如實知和如實體驗哪些是不需要學習和訓練就能生起的,與生俱來的。從行法實踐的角度來看,如何知道見性?有兩個原則:第一個不能離開當下的一切法;第二個是不能離開生命體驗的參與。當下的一切法是指眼耳鼻舌身一切法,即眼所見、耳所聞等等一切法,見性就是要在這裏完成,而不是在生命結束之後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見性。因爲「自性」是生命本身本來具足的,有生命存在,生命本身的一切屬性就在當下。
大部分人談到見性的時候,只講見一切法本體的部分,而沒有講差別智的部分。在華嚴行法理論中,見一切法本體的部分是在第七住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而要講差別智的部分,最低要到第八地位,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
《華嚴經》最初的見性位是在第七住位,泛泛來講是在十住位。就是止息個體知識、經驗,體驗的束縛和影響,見一切法的本然存在、普遍存在,就到見性位。
我們聽到很多修行者把見性講的玄玄乎乎,但生命體驗不能到達,這是有問題的。至於生命體驗應該如何參與,那是見性之後的事,在《華嚴經》裏生命體驗如何參與到一切法中,從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到十地位,乃至於到等覚位,都有不同模式的參與一切法的方式。因此,不論在哪裏,凡是講到見性時,要把這一法去掉,把那一法去掉的(去掉就是息滅),纔到逹見性位,然後講那個見性是如何如何,其說法不能讓我們生起對它的體驗,這種說法就不完備。
如何在行法實踐中去見性?怎麼知道我已經見性?怎麼知道是否安住在見性位?這個問題把見性、開悟和初住位並列在 一起,因見性是比較大的概念,尤其初住位是很具體的,在《華嚴經》龍樹菩薩已把這部分完全講清楚了。因爲有很多新來的同修,所以我們再把一些原則性的東西拎出來給大家講清楚。
首先要明瞭見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很多人的行法理念中有個錯覺,認爲通過某一種行法實踐,突然有一天見性、開悟了;自那一刻之後就成就了無上正覚,所有法乃至於所有問題的答案就都呈現在腦海裏。這是錯誤的,見性不是這樣!
證得見性分成兩部分:
第一個要在一法一法中見性,不要求一蹴而就。不要指望在某一時刻見性後,生命就發生本質性的改變,不是這樣。不管在過去的經論中,還是在公案故事裏怎樣說,《華嚴經》中不是這樣講!修行者必須要在一法一法中見性,不是一蹴而就。
第二要安住在見性位。「安住」是什麼意思?前面談到見性是在一法一法中去實踐,因爲修行者在一法中見性得梵行清淨,並不意味着在另一法裏也同樣能得梵行清淨,所以要在一法一法中去訓練。「安住」是指當我們能對生活中的一一法,總體來講都能獲得梵行清淨,或者說當你已經能應對生命中那些束縛和影響時,就叫做「安住」見性位。
需要強調的是,修行者到達見性位之後,並不是所有的束縛、煩惱通通一掃而光,通通等於零,不是的;而是具備了一種穩定可靠的、具有普遍性的行法理念,能指導應對生活中的一切煩惱和束縛。當面對煩惱和束縛時,不再束手無策,不會再退回到凡夫種性那種完全感性的認知裏去,已具有一整套應對的方法,這叫安住見性位。
作爲菩薩行者,如何知道自己到達見性位、或到達初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和十地位?具體是在哪一法中到逹的?是偶爾的、無意中到逹的,還是穩定的、必然的安住在那一位行法中,都是有標準的。關於安住的具體內容,《瑜伽師地論》中講了菩薩的十二種住。這十二種並不特指修行者到逹見性位、到逹初住位的標準,而是泛指任何一個行法次第,依此衡量自己是否到逹某一行法位次,是否安住在那個成就位,這十二種住都是其標準。
菩薩的十二種住的第一個是種性住,第二個是勝解行住,第三個歡喜住,第四個增上戒住……,一共十二個。全部的內容這裏就不詳細講了,在二十八講,或七十講裏都談到過,可以參考。
「種性住」是什麼意思?就是指到逹開悟,到逹初住位,到逹第七住位,見性位,或者到逹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當面對一切法時,都能自覺穩定的、普遍的安住在梵行清淨,這就是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安住在無生忍,也就是安住在見性位、安住在第七住位、安住在入阿鞞跋致地。這是種性住,「種性」是指到逹那一位行法的成就位,「住」是指安住。
「勝解行住」是指什麼?判定到逹見性位、到逹開悟、到逹初住位的依據是什麼?龍樹菩薩在《華嚴經》裏把從初住位到等妙覚位的所有行法理論、行法次第都講清楚了,只有如實知並且能夠如實體驗龍樹菩薩所講的這部分,纔是勝解行住。最終到逹如來地時,如實知就是如實體驗;但在別教行法階段,如實知和如實體驗是分開的,如實知具有審核自己行法實踐的機制。
修行者如果真正到逹見性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一定能將無生忍、證諸法空、入阿裨跋致地,乃至於佛陀講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闡述清楚,否則就一定沒到勝解行住。
第三個就是歡喜住。到逹見性位的一個標誌就是得梵行清淨,而梵行清淨的具體表現就是歡喜。這種歡喜是內在生起的,自內顯發的,非同世間人講的那種內容和形式。梵行清淨本身所帶來的體驗稱爲歡喜住。
這是關於到逹見性位的原則和標準,大家自己去衡量就知道是否到逹見性位。至於到逹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的具體行法理論、標準是什麼,要來學《華嚴經》纔行。
問題的後半段提到「無我」的問題:現在的修行者對「無我」的概念理解上是有問題的。這個問題是非常好的,實際上後面的幾個問題很多核心理念都與這個相應,我們把這塊着重講清楚,那些問題就容易理解了。
「無我」中的「我」代表生命力量。這個生命力量生起之後,會不自覚地依自己的知識、經驗和體驗去拓展到一切法;因爲是依於自我因素的,且沒有如實知的部分,所以很容易形成反彈,造成煩惱與束縛。「無我」的意思是指自我的知識、經驗和體驗不對我們的生命造成束縛和影響,或者說當我們碰到眼耳鼻舌身一切法生起時,這一切法如何才能不對我們的生命造成困擾、束縛和影響,稱爲「無我」;並不是把自我的生命力量去掉,靠遠離一切法去證「無我」,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覚。有些修行者是希望把自我的那個力量完全去掉,這就是斷滅見。
「自我」是生命自身的力量,沒有人能夠從根本上把「自我」的力量息滅;只有在自我因素生起之後,參與到一切法中,通過行法實踐、通過智慧力止息那一切法對「自我」的束縛和影響,這時才稱爲「無我」。
「自我」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部分:一是根本智,在凡夫種性就是根本無明;二是差別智,在凡夫種性中就是一念無明。
根本無明的表現形式是生起對一切法普遍的體驗,譬如早晨起來我們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草木蟲魚,就知道這個世界是存在的,這種存在性依於什麼去體驗的,依於我們生命當中的根本無明的力量,也是根本智的力量。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有一切法的存在。這是第一個根本智的力量。
差別智的表現形式就是基於「自我」因素的對一一法生起的獨特體驗。什麼意思呢?就是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中,對某一法生起特別的關注,這個能力就是差別智,或者叫一念無明。差別智與一念無明背後的力量都是一樣的,都是出於「自我」這個生命力量。
對一切法生起關注的背後就是從根本無明到一念無明,怎麼轉變的?在七十講中都談到過根本無明如何生起一念無明。根本無明是生起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在普遍存在的一切法中,一一法之間存在差別,差別即代表一一法的力量不同,這種力量能夠讓我們對它生起關注。當對某一法生起關注時就是一念無明生起,這是凡夫種性裏的表現形式。若在華巖行法中,怎樣生起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呢?就要依靠一念無明的力量,將一念無明轉成差別智,或者道種智。所以成就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覚是在一法一法中來完成的,也就是在不斷的一念無明到差別智的轉變過程中完成的。修行者不能從根本無明直接到達根本智,必須要經過差別智的行法,到達入滅盡定行法階段,差別智即匯入根本智。
當我們在很多法中都能獲得生命解脫、梵行清淨、無上正覚時,會形成一種總體的力量,這種總體的力量再回到生命本體的根本智上,就到逹等妙覚如來地。「無我」不是要去除生命的力量,而是要去除這種力量生起後造成的束縛和影響。
自我因素在根本智或者差別智裏,具體有哪些能力?這部分如果詳細講起來有很多,比如開始談到的關於理性能力的問題,修行者如何利用自己的理性能力來到逹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我們把理性能力分成四個部分:第一是直觀體驗;第二是生起知性,給出概念,即知性能力;第三是判斷能力;第四是綜合一切法的能力。我們把這些總和起來,就是修行者利用自性智慧生起的行法實踐。
這個能力是外來的嗎?不是!是人天衆生根本智生命本身所具備的能力。也就是說,自我因素中本具這種能力,但是這種能力的開發和運用要在差別智里加以訓練纔行。因爲根本智是沒辦法運用的,我們只能知道它的原則。如何運用和開發,來形成一種總體的、穩定的生命能力,是要在差別智行法裏去運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