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積累資糧、怎麼深入經藏?》

2024-01-07

【問】: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我特別想深入經藏,給自己積累一些資糧,可是讀不懂。是不是現在開始就像小和尚那樣念念經,或者用張師兄講講的那些法數、種性等等,儘量去了解經裏面的密義。我試過讀《阿含經》,裡面的很多名詞比如「覺受」等等,這些一混在一起,我就暈了。想請張師兄針對關於怎麼積累資糧、怎麼深入經藏的問題,給我們初學者提一些建議。第二個問題,「自我解脫」感覺比較好理解。但是對張師兄講的「無上正覺」我還是覺得比較模糊。

【答】:關於第一個問題,因爲現在還沒有給您介紹密法言說的解讀,以及佛教關鍵理念的解讀方法,但您是可以讀經的。讀不懂沒關係,至少您對經裏的,比如描述的故事、場景,大概講了什麼,能瞭解一下,當我們提到那一部經的時候,您能有個印象就可以了。所以剛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不要直接去追求一百分的效果,這是做不到的。就好像我們學習一樣,從小學一年級上升到二年級,不是每個孩子都到一百分纔到二年級。我們學習逐漸走入的過程隨着時間的積累,就對前面不瞭解的那些知識也會加以補充。也就是說,我一年級儘管不是一百分,但是隨着學習到二年級、到三年級的時候,再回到一年級,就可以到一百分了。不要指望直接就到一百分,然後到二年級,不是這樣的。

所以不要有壓力,您是可以讀經典的,但是不要指望,我一定要知道他在講什麼,不要強迫自己,主要能熟悉那部經是怎樣一個場景,經文大概是怎麼說的就可以了,不要有壓力。行法實踐的宗旨,最終是要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行法實踐,不一定要回到宗教有儀軌的方式才叫行法實踐,不是的!

那麼從行法實踐的用心來講,就是要求自我、嚴格遵守,要符合生命解脫的規定性。行法原則就是:當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再是意氣用事,能按照規則去實踐。實踐的越多,那麼行法實踐進步就越快,我們實踐的越少,則行法實踐進步的就越慢。它跟儀軌關係不大。這是第一個問題的解答。

第二個問題,關於無上正覺。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嚴格講是分開的。「生命解脫」是以否定的方式,就是摒棄一切法對我的束縛和影響等等,就得生命解脫。「無上正覺」還要再進一步,還要能根據您自己的體驗,如何獲得生命解脫,如何了知一切法,來構建您自己的應對這一切法的模式。比方說我們每個人在生活過程當中,都有貪嗔癡慢等等,這是自性法。

在我們具體面對貪、嗔這一法之前,我們沒有辦法構建一個總體的、原則性的模式,並且用這種方式就可以去除「貪」,不會的!您一定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解決。碰到這個問題解決了,那麼之後總要構想一下,我這個問題的根源在哪?我通過哪些方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種問題?是這一類問題,而不只是這一個問題。

所以這就有一個用心的問題在裏面,就是我今天碰到這件事情,我思考一下,這件事的根本問題在哪兒?然後,明天我再碰見這件事情,我用昨天思考的方法能不能應對?如果再出現第三次是不是依然能夠運用自如?所以他總有一個前進的過程。那麼何時,您所總結出來的,適合您應對這一類問題的方法,能夠形成一種法則的時候,這個法則就是您從龍宮裏面集結出來的。如果您瞭解佛教經典集結方式、密法言說,您就可以把這一塊言說出來,可以變成一部經典。爲什麼?因爲它可以幫助別人去應對同樣的這一類問題。

所以,這時纔是進入到無上正覺階段。他不是簡單的碰到問題、解決問題,而是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起一個思想體系,這個思想體系能夠應對這一類的所有法。至於無上正覺的標準,以及它裏面的各種方式,我們之後都會介紹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