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法的訓練是否都要經過四智行法?

 

【問】:在一法一法的訓練中,每一法是否都要經過四智行法?

【答】:

您提到了一個核心的問題。實際上住行向地四位行法,針對每一法都有這個過程。並不是依某一法的總相直接去到達,不是的!住行向地別教菩薩行法,講到「別」這個字的時候,實際它有很多含義,一個是不共法建立的,第二個是按次第來建立的,第三個是在一一法中建立的。這些都是「別」的含義。

您剛才談到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在這上面很多修行者都是有誤解的,認為只要一法到,所有法就都到了,這是與華嚴行法相違背的。實際上我們針對任何一法都要有一個從十住到十地,從初位到第十位這樣的過程,對任何一法都是這樣的。

【問】:怎麼知道到了第七住位、到第七地位呢?

【答】:

就要有一個訓練的數量,反復訓練這種模式,因為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是沒有窮盡的。我們怎麼能夠確立自己已經到達第七住位、到達第七地位呢?就是在一法一法的修行當中,逐漸建立符合我們自己的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行法模式。

當這個模式能夠應對所有法出現的時候,您具有的這個「模式」就叫做獲得無生忍和無生法忍。因此不是說一個到,就全到的!要在諸法當中去訓練,這是從行法實踐的角度來講的,不是從理論角度來講的,從理論上說一到就全到。但是從行法實踐來講,如剛才談到的每一法都要有這個過程。

比方說一個出色的棋手,他可能下棋的整個過程都是符合住行向地的,乃至於到達等妙覺位都能建立。但是讓他去踢球,他還是要從頭再來一遍。那麼他只要有一個,比方說他下棋已經是獲得非常高的水準,讓他去做其他行業的時候,因為他已經有在下棋時建立的這個「模式」,所以他不論是做什麼都會很快就掌握。

假如說在一一法中加以訓練的時候,他已完全掌握這種方式,那麼這種「方式」就成為他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所以每一法都是這樣的,一個優秀的棋手不代表他是一個優秀的音樂家、或一個優秀的畫家。他若要成為音樂家和畫家,還是要從頭來。

是不是畫家、音樂家的這些技能給他造成束縛和影響,這個時候他就要用他下棋的時候建立的「模式」加以調整,來符合音樂和畫畫領域裏面的規則,這個調整過程是很快的。因為他在下棋這個領域已經建立了模式,只要有一個模式,再推廣到其他的時候會很快的。

第一個建立很困難,第二個慢一些,經歷四、五個之後,其他的會很快。我們現在缺乏的就是建立第一個。只要第一個建立起來,第二個稍微打磨,就能瞭解如何去建立,後面的就快了。

【問】:

有點像一通百通的感覺,就是第一次要建立起一個模式,在其他的環境中就copy一下,然後改改。

【答】:

是的;像我們講華嚴經,講解讀的方法,您會發現通過華嚴經的學習,您再進入其他經典的時候會容易得多。因為我們已經把經典解讀、法數這些行法理論都講清楚了。

【問】:

是的;我有這樣的體會。您剛才講到「一法一法的建立」,那麼對於一法一法的建立,我們回到普光明殿十信位總相裏頭去看《淨行品》,他列出的百四十一個善用心規則,其實就是龍樹菩薩告訴我們,這裡面的每一個規則,你都可以用來試著建立自己的模式,然後把它們整合起來,最後成為自己的一個模式。是這樣吧?

【答】:是的。

【問】:

他是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暗示,對吧?因為他在《淨行品》裡給了我們每一個規則的起點跟終點,然後用《賢首品》來告訴我們,你最後達到的總體的效果會是什麼樣子。 

【答】:是的。

【問】:

它是作為四智行法的一個總的概念。然後四智行法是根據《淨行品》裡面的百四十一個善用心規則,一法一法的拿過來,通過行法實踐來建立自己的一個模式。

【答】:

是的;假如說我們修行者以前沒有接觸過完整的華嚴行法理論的話,直接去學十信位,甚至直接去學《淨行品》,往往就會丟失很多。如果把十信位、淨行品放在整體的普光明殿行法理論,乃至於放在整部華嚴經當中,實際上十信位有非常多的內容是可以研討的。

您剛才講到《淨行品》裏面的百四十一個善用心。在百四十一首偈誦裡面,每一首前面的那一句都是零散的,他們彼此之間並沒有關係。所以他告訴我們說,是通過這些零散的對諸法的直觀、表淺的覺知和觀察,最終要生起每首偈誦後面的那一塊。

但是後面那一塊具體怎樣建立?就是您剛才講的,從前面那些直觀的、表淺的覺知和觀察,最後到達這首偈誦後半部分那個結果,是以善用心的形式去到達的。善用心具體的內容是怎樣的?如何正確的、確切的到達後面那個結果,這中間發生了什麼?這裡沒有闡述。

必須要放在整個普光明殿行法理論裏面,中間發生了什麼?就是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就是善用心。從直觀的、表淺的這些身心覺受生起覺知和觀察,然後以「善用心」為起點,最後到達無上正覺,中間的就是以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來建立的。

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裏面無非就是講到了,對一切法首先要有關注;第二要確定;第三就是要能分別、選擇、判斷。分別、選擇、判斷的標準、目標就是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它最終指向的就是文殊菩薩偈誦裏面,每一首偈誦後半部的“當願眾生如何如何”。所以它裏面講到很多詳細的東西,但必須要放在整體的行法理論裏面才能看得清楚。

假如只是讀《淨行品》經文的話,很多東西就容易被忽略,就體會不到善用心,像文殊師利菩薩講的:【若諸菩薩能善用心,則得無上勝妙功德】。過去我們讀了很長時間的《淨行品》,也沒有得勝妙功德,為什麼?因為中間的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沒建立。只有在學華嚴經後才能體會到。所以,如果不是系統的學習華嚴經,準確的把握十信位和《淨行品》,它核心的作用就很難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