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四十位行法的成就次第

【問】:

當我們在華嚴行法十信位,還沒有證得十住、十行、十地時,是不是就不能生起十住、十行、十地位的這些行法呢?

【答】:

不是的;關於行法次第,我們前面介紹過,次第行法實際上對行者來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只要你是佛教行者,能夠依教奉行,多少都是有一點的,但是要證到及格不容易。什麼叫及格?就是證到不退轉。

比如說十住位或者十行位,我們要證得不退住、無著行就不容易。如十信位,是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能夠建立無上正覺。凡夫種性的一念無明生起,對我們同樣還是有影響的。佛在經典裡介紹的很清楚,除非是到達不動地,就是華嚴行法第八地以上時,這個影響才會消除。第八地之前,從十住、十行到十迴向,這個影響都是有的。

核心的差別在於凡夫種性一念無明生起是不能覺知的,也沒有針對性的行法;而菩薩種性的修行者進入十住、十行、十迴向時,是能覺知一念作意的生起、分別執著習氣的生起,乃至於貪嗔癡慢的生起,這些都是知道的,並能生起思惟,觀察、覺知、明瞭,以及生起相應的行法。這種生起實際上多少都是有十住、十行、十迴向的影子的。

除非是我們已經能夠證得住行向地的第七位,比方第七住位,到達了阿鞞跋致住,無生忍,這時就不退轉。關於十住的問題,我們多給大家講幾句,「住」是指行法一定要還原到自己的身心覺受中,有身心覺受才會有所住。如果行法只有思惟,沒有身心覺受,就還沒有到達住位的成就地。

「地」是講要能生起自所作法。登地位,登到什麼「地」?就是能夠依照自身的覺受,也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生起善思惟、善觀察,明瞭一切法生起,知道一切法的體性、流轉、顯相、覺知、壞滅,然後生起具體的入世間行為叫登「地」。

從成就次第來講,四位行法是可以同時生起的,但又是次第到達的。也就是說,當我們能夠生起內在覺知的行法到達初住位,然後逐步到達不退住。那麼十行位,乃至於十迴向、十地位的行法都是可以逐步生起的,但是很可能沒有到達第七位。所以,並不是說修完初住位,再修二住位,然後到達七住之後,再從零開始到達初行位,不是這樣的。

比方說,到達第七住位時,住位行法的有功用行就圓滿了,所以是「不退」。有功用行圓滿之後,再生起的行法有兩個方向:一個就是繼續的有功用行生起,那就只能到達初行位。另外一部分是靠無功用行生起,繼續到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在佛教中,後面三個位次也叫「身口意入滅盡定」,或經論中的「一生補處」,「灌頂位」,都是相同的意思。「滅盡定」是指所有的有加行力,所有的作意生起都已止息,完全是自然而然生起的。

第七位代表不退轉,為什麼?因為它已經到達這個種性裡面,自覺生起的地步,所以不退轉。

對於前面第一位,比方說初住、初行、初迴向、初地,乃至於前面三位,我們都稱作初發心位。

如果回到大乘行法的最初理論階段,我們會發現菩薩行法分作四個階段:一是初發心階段,二是精進修行階段,三是不退轉,最後一個是一生補處。 依此,我們就能清楚自己的行法修行是在哪一位次上。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初發心放在第一位,後面全算精進修法也是可以的。

華嚴行法理論是按照十個位次來言說的,但與原來四個位次是對應的,只是更加微細。所以我們學習華嚴行法,必須要對佛教理論有非常清晰、非常微細的認知纔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