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和慧的法義差別
【問】:
十回向和十地的所入三昧名,「菩薩智光三昧」和「菩薩大智慧光三昧」,其中「智」和「慧」的關係和差別?
【答】:
這裏提到「智」和「慧」兩者之間的關係和差別。
修行者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到達見性位,證得般若波羅蜜,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菩薩道種智行法,成就如來地的十力。所以,行者的第一個成就是證得般若波羅蜜。從《華嚴經》的角度講,就是要到達第七住位、得無生忍、得阿鞞跋致地。這些名相和說法表達的意義都是一致的。
問題提到「智」和「慧」兩者之間的關係和差別。我們在前面介紹般若的時候,有很多詳細的內容,實際上並沒有展開,比如般若的三種屬性。
只有確切明瞭什麼是般若成就時,纔有可能如實知自己的行法能否到達般若成就,因為這些成就不是靠意念、概念就能到達的。
般若有三個屬性:是自內顯發的。般若智慧不會從外而來,一定要從內在生起的。是依於本體的。般若智慧一定要在身心覺知一切法中來建立的,不能離開一切法來談般若智慧。
華嚴行法十住位的「住」,講的就是要在身心覺知一切法中可以落實的,要有身心覺受。是周遍完備的。我們在認識某一種行法理論、某一法時,決定不是片面的、片段的、跳躍性的,或者概念化的,一定是理性的。理性是指概念要準確,行法次第要清晰,理論認知要完備。般若智慧可以作用在一切法中,是周遍性的,這就是所指的光明遍照。
把這些因素總和起來,形成一個標準;根據這個標準,我們就能夠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朝著證得般若智慧的方向上努力。這是從般若的屬性來講的。
從行法角度來講,因為般若是依於本體生起的,所以我們是不能在本體上去認識般若的。要證得般若波羅蜜、證得無生忍、證得無生法忍,一定要在一切法的因緣顯相當中,動態地去證得。我們只能在般若智慧生起的作用上,把它放在具體的一法一法當中加以運用,在這個過程當中去證得般若智慧。
所以,般若智慧不是靜止的,我們不可能在某一個時刻,去除一切法的顯現,而能單獨見到般若智慧,這是見不到的,它是一個過程。我們必須要在般若力量生起的時候,從它的功能上、顯相上、因緣作用上去認識它。
至於「智」和「慧」之間的差別和關係,如果從本體的力量來說,二者都是從生命的覺悟力中生起的。這個力量生起之後,隨著在世間的運用,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名相,就像前面講到的般若在不同因緣下的具體運用時,會有不同的名字,或叫「方便」,或叫「善巧」。 「智」和「慧」也一樣,是生命覺知的力量生起後,在一切法中加以運用時,不同階段的名字有所差別。
因此,「智」多偏向於內在的,是出世間的清凈。而「慧」則偏向於覺知力生起之後的運用,是要能入世間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