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                                   2023-10-07

第一個問題:

【關於要証到哪一個位次的纔可以解釋佛陀的經典?是在十住位的證諸法空?還是要到十地位的證諸法不空?】

這是非常好的問題。如果從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來看,到達十行位的時候,就能夠將世尊講的經典講清楚。但是隻能是照着經典來講不會講錯。而十回向位十地位的成就者不單能夠把經論講清楚,還能從行法實踐,從生命體驗中集結經典。

第二個問題:

【您常常講到要達到梵行清淨,就是我們在行法實踐當中,能夠從貪嗔癡慢疑當中得到解脫。我有一個關於解脫的疑問,有時我們在貪嗔癡慢疑獲得解脫的過程中,會有一種洞察力,知道自己是因爲什麼原因被束縛了。但有時那個捆縛已經消失了,可在這過程中並沒有一個洞察力生起,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請問這種是真的獲得解脫?還是在那一法上並沒有真正的獲得解脫?】

這個問題同樣非常好。我們需要給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一個確切的定義,如果某一法對我們造成束縛和影響時,而我們以行法實踐去除了這種束縛和影響,就叫做解脫。

而我們爲什麼要入普賢菩薩法界?因爲解脫有各種不同的屬性。像您剛纔講的,我可能沒有如實知,但是我得解脫,這是一個階段。很有可能在下一次同樣這一類法生起的時候,前一次的行法模式並不能應對,所以我需要對這個行法模式要進行調整。

行法實踐在每一個過程當中不斷進步。您沒有辦法說我到這兒之後,一百分,沒有別的了,不是這樣的。不要求在某一法上直接到達如來地,但要慢慢來。我們談到的行法實踐,就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他是一步一步的走,可能在某一個位置上要跌一跤,沒關係,重新調整再來。當我們到達十住位的時候,証諸法空。然後我們到達十行位,這時往回看,會發現我們在証諸法空的時候,有些東西是需要調整的。同樣當我們到達十回向位的時候,回過頭來也會看到,十行位的有些東西也需要調整。這調整的過程是沒有窮盡的。

在華嚴經裏,到達十住位就得梵行清淨。梵行清淨的梵字是指出於本體的,也就是出於根本智的屬性。研究佛教思想史就能知道,佛教爲什麼在印度消失?印度婆羅門教的商羯羅大師爲什麼能把佛教趕出印度?因爲那時商羯羅大師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爲佛教的梵是很低級的,他提出了兩個概念,『梵』分成上梵和下梵,他說佛教成就是屬於下梵,並沒有到達上梵。

這個說法我們聽起來很陌生,我來給您解釋一下,就容易理解了。剛纔曾講到我們後世的佛教修行者成就越來越差,這是由於我們對目標,對行法理論,行法次第不清楚造成的。

龍樹菩薩在《華嚴經》裏圍繞普光明殿將整體的佛教行法理論行法次第演說得非常清楚。《華嚴經》的第二處演說是在普光明殿生起的,總的來說普光明殿代表根本智,代表本體。其中在普光明殿四個行法階段,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依於差別智的。這四個行法階段,第一個是十信位在普光明殿演說;第二個是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以差別智的形式演說;第三個是等覺位在普光明殿演說;第四個是妙覺位在普光明殿演說。

講到『梵』的時候,修行者到達十住位得梵行清淨。似乎佛教裏面把『梵』這個概念定義的很低,在十住位即可達到。從文字表象上來看,彷彿這裏是一種文化之爭,就是婆羅門教認爲我的『梵』是非常高的,是所有行法實踐的終點;而佛教的『梵』是很低的,只是到見性位,這是一種錯覺,其實這不是文化之爭。

佛教裏講到梵行清淨,証得與諸佛等同都叫梵行清淨。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有三個地方『証得與諸佛等同』。第一個是第七住位証諸法空得無生忍;第二個是第八地位証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第三個是到達如來種性的身語意入滅儘定行法。前兩個是在差別智行法裏面,最後一個在根本智行法。也就是說,十住位得的梵行清淨,証諸法空得無生忍,是我們証得一切法梵行清淨的起點,是証得無上正覺的起點,而不是最終的成就地。

因此相對於商羯羅提出來的下梵與上梵的概念,在差別智行法裏面成就的梵行清淨,就是商羯羅大師講的那個下梵。到達根本智行法裏面那個梵行清淨,如來地梵行清淨就是上梵。上梵是出於本體的。

談到梵行清淨,我們要知道一切法是無有盡頭的。像普賢菩薩行願品裏講的『一切法無盡,一切衆生無盡,我願亦無盡』,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獲得梵行清淨的體驗是沒有盡頭的,沒有一個究竟位,而是總在拓展,總要發展的。所以梵行清淨分很多階段,不同階段的梵行清淨體驗是不一樣的。

第三個問題:

【請教張師兄一個具體的行法。此行法類似鏡子的原理,一個人的根塵識都是自己一部分,即外境也是我。舉個例子,工作上出現一些很討厭的人,其行爲讓我產生了煩惱,我應懺悔並唸佛迴向給那個讓我難受的人。若從華嚴行法次第去定位,這個行法是屬於民間信仰的一種方便行嗎?】

我們必須要給文化、給宗教留出合法的地位,並不是講民間宗教是不好的。但當我們進入到華嚴行法的時候,總體上要把行法實踐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報身世間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另外一部分是處於本體界的,也就是共法世間的萬法因緣生。

有些修行者認爲佛教是唯心主義的:譬如:我認爲是這樣的,或者說這世界是我投影出來的,這些都是基於唯心主義的,而佛教不是唯心主義。

當講到我要回向給某某的時候,要知道在這個過程中,行法實踐者就是我們自己。當您唸佛迴向給親人,迴向給某一個人的時候,第一獲利益的是您自己。因爲在這個過程中,您自己需要反思這件事情,我哪些地方不清淨了…….所以第一個利益是自己。第二個就是如果沒有具體的行爲,您的這種迴向本身就不容易直接到達對方的行爲上去。依照華嚴行法來講,針對這樣的同事,您必須要找到一種確切的合作方式能夠讓雙方都能歡喜。客觀來講,實際上很難找到這樣的方式。有些人看您就是不順眼,所以您要儘可能的把這些事情變成最低幹擾,不要幹擾他,也不要幹擾您。這也是爲什麼說普賢菩薩法界有一個不斷拓展的過程原因。

佛教總體來講,當定義某一法的時候,基本上要把它分成兩部分,一個從本體的角度去定義,第二個就是從差別智的角度去定義。本體是指這件事情的本身是怎樣的,它是什麼樣的屬性?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本然存在是沒有邊界的。第二個就是從您自己的體驗去想清楚這件事。

我們常常認爲我們每個人的世界是沒有邊界的。確切來講,我們每個人的世界是有邊界的,而一切法普遍存在與本然存在的本身是沒有邊界的。我們的世界邊界在什麼地方呢?在眼耳鼻舌身所能拓展到的一切法,這是我們自己世界的邊界。但是我們生命當中有一種力量,可以讓這種邊界不斷的向外拓展,而這個力量是沒有窮盡的。

當您碰到某一法,它在您的體驗中,以前沒見過。而這恰恰是您要拓展自己的智慧,要涵蓋這一法的時候。所以這時您要去怎樣解決它?剛纔您談到說我去唸佛,迴向給他沒有錯,但是不是有作用?不知道。或者說我讀經迴向給他,是不是有作用?不知道。但是念佛和讀經迴向的過程,對您是最有作用的,它能讓您生起清淨心,生起梵行清淨,生起感恩心,這些都是對的;但是不是真的能夠到達對方形成世間因緣?不知道。那怎樣才能做到必然的,穩定的,能解決這個問題呢?要生起世間因緣,就要身所作爲,您要找到一種應對方式,解決此法所造成的影響。

站在華嚴根本智行法的角度,或者準確來講,不一定是符合我們一般認爲的佛教行法。比如佛教普遍推崇謙和、柔順、禮讓,但是面對某一法生起的時候,可能這三個都是沒用的。恰恰您要生起怒目金剛相纔是有用的。所以在佛教裏不單是有菩薩低眉,也要有菩薩的怒目金剛,也就是要找到應對這一法的方式。

在以往的共法別教裏面,我們是有邊界,有取捨的,認爲佛教行法應該是這樣的,而不願意取着另外一種方式。但在世間因緣法裏面,依根本智的屬性、規定性來講,真正能讓您獲得梵行清淨的能得解脫的,不一定是您認爲的方法。

第四個問題:

【我受居士戒後多年一直都在喫素,但我今年遇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就是青春期的女兒減肥基本停食葷瘦了三十多磅。醫生婉轉指出我喫素可能對她恢復健康均衡飲食有一些影響,這讓我非常的糾結。一方面期望女兒喫肉,但我自己不喫肉而硬性要求她喫肉,因此效果甚微,應怎樣從這個煩惱裏解脫出來。請問具體怎樣解決這個難題,應該從哪一步去入手?】

我明白您說的意思,我們是講行法理論的,您這個問題有點超越性,不容易回答。我給您一些建議。關於喫素不殺生這件事,在佛教行法理論裏面,特別是對大乘菩薩來說,嗔恨心不起是根本的不殺戒,對不對?

假如我是您的話,我會非常看重孩子的健康,因爲生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包括成就生命解脫,無上正覺,自我因素是第一因。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裏,第一個十住位就是天帝釋迎佛入妙聖殿,天帝釋就是自我因素。自我因素是成就無上正覺生命解脫的核心力量,這和共法別教行法裏面講的無我是完全不一樣的理念,所以我們要區分開。

那麼對於孩子,生命是非常重要的,有自我的存在,有生命存在,特別是對小孩子來講,他有無量的發展可能。所以圍繞孩子健康的任何事情都是重要的。如果讓我給您建議的話,只要符合孩子健康快樂成長,都應該去做,所以不要有糾結。

我們前面談到過文殊師利菩薩講到聲聞種性的戒律跟大乘菩薩的戒律差別,文殊師利菩薩在《大寶積經》談到懺悔,對於聲聞種性的修行者,懺悔是非常重要的法門。雖然對於二乘聲聞種性修行者,他可能懺悔一個星期、懺悔半年、懺悔幾個月,這是他的行法精進。但是對於大乘菩薩來講,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如果這種懺悔給您造成了不清淨,這種懺悔就是破戒的行爲。所以對於您剛纔談到的這個情況,我的建議是,您必須找到這件事情裏面的那個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哪件事是您最核心需要解決的,其他的不要講。

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比方在上座部經典裏面,悉達多太子跟弟子們出去託缽,您是否看到世尊出去託缽的時候是飛着出去的?不是的,他也是光腳出去的,難道世尊不會踩到蟲子嗎?不會的。他不會把這個意念放在這個位置的,所以從來沒有見過世尊爲了不殺生,每次都飛着出去,不會的。因此要知道,在這件事情裏面找到造成它的核心,那個關鍵點,把它解決掉,這件事情就解決了。其他的東西,不要想太多,都是對您的幹擾。

我再補充一點,在菩薩行法裏進入到十住位以後,行法裏面爲什麼有歡喜行和歡喜地呢?歡喜意味着是主動自覺的,不是被動的。不要說,我爲了委曲求全,我做這個,那是因爲您沒有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處。當您把這個問題的核心處找出來的時候,任何其他的東西都是可以忽略的。

【我的卡點在於我自己在喫素,卻一味的要求女兒去喫肉。她有時候就覺得特別委屈,雖然在我的面前當作完成任務一樣喫一點,但她很難過。我明白您說的,但我其實也有一點委屈】

如果這個居士戒影響到孩子的健康,就把它去掉就好了。我來給您講個故事,比較短。在明清的時候,張獻忠他們到四川,要屠殺破山禪師所在的一個村子,破山禪師出來阻止他,不要屠殺老百姓。然後這個首領說我這兒有一碗肉,你把它喫了,我就可以不屠殺這個村子。破山禪師說可以啊,我把它喫掉。然後他說 『我爲百萬生靈,何惜如來一戒』。四川來的同學可能知道,『我爲百萬生靈,何惜如來一戒』這是破山禪師的偈頌。喫肉,又有什麼不行的呢?

當您被您的居士戒所約束的時候,對孩子這件事情,您是要有一個取捨,您選一個,哪個是重要的,對不對?剛纔我們也談到,我們不殺生,不是靠戒律去把它捆綁起來,而是靠自內顯發的慈悲力量來呈現出來的。

【您說的對。那爲什麼我會覺得委屈?我不希望帶着這種委屈去做這件事情,證明有些東西我沒有想透,我覺得我會去陪孩子喫肉,但是如果我帶着這種委屈去做,我的孩子會感覺出來的】

您的委屈來源於您沒有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重心的位置。我來給您解釋一下,解脫這兩個字。我們原來沒談到過,就是生命解脫到底什麼叫解脫?解脫是指自我因素成爲生命當中一切法生起的第一因,並且當生命當中這一法以自我因素生起之後,我是能夠有能力、有必然性的承擔這一法帶給我的一切結果,這叫解脫。

也就是說,像譚嗣同赴法場,那是解脫;像佛教裏講到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因爲它是自我因素成爲做這件事情的第一力量。並且知道這件事情給我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能主動的、有能力承擔這種影響,把這兩個加起來叫做解脫,不是迴歸到根本智的散漫和本能的慾望滿足。解脫來源於主動的、必然的選擇和承擔。

所以在孩子這件事情上面,您要獲得解脫,您要找到這裏面哪個是核心因素,是守居士戒作爲第一因素,第一重要?還是孩子的健康第一重要?您要選擇一個。如果我是您的話,我會把孩子的健康作爲第一重要的因素。

【非常感恩張師兄,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談到關於解脫的概念,我們給大家說清楚了。

第五個問題:

【世尊對他的背痛也是有苦受的,但他 不會因爲這個苦受而受到任何的影響和束縛。那我們說見性,是不是說要看到一一法每一法都是本自清淨的纔是見性?】

本自清淨的『本』是指依於根本智的。比方說貪嗔癡慢生起之後,不是別人說它是清淨它就是清淨的,而它是依於自性法的力量生起的。梵行清淨的『梵』是具有本體的,根本智屬性,代表本體的清淨。從是否如理思惟的角度講,貪嗔癡慢在佛教裏就是不如理思惟。衆生的不如理思惟生起貪嗔癡慢,由貪嗔癡慢生起染着生死煩惱。所以不如理思惟生起的結果是染着的,而不如理思惟的體性是清淨的。

第六個問題:

【我們要回到生命體驗裏,就是在眼耳鼻舌身六根裏,這是因爲我還沒有見性。但如果我見性後,眼耳鼻舌身的呈現會有什麼不同呢?】

這可以從凡夫種性的妄想思惟與見性位菩薩種性的善用心、善思惟的差別來展開。

如果從身心覺受的角度去講,我們眼見一切法、耳聞一切法、眼耳鼻舌身一切法的覺受兩者沒差別。只是看待這一切法的方式有差別。

眼耳鼻舌身生起的一切覺知覺受,世尊見到它也會生起。之前那個例子,就是說明世尊也會背痛。但是我們背痛生起之後,煩惱心就會生起,這與世尊不一樣。凡夫妄想的能力就是菩薩成就無上正覺的能力,但是差別在於凡夫妄想是將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經過斷續的、不穩定的聯想獲得的結果。比方說我們想象太陽系以西某個地方有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這個就是妄想。因爲在當下的生命體驗與太陽系以西、銀河系以西的極樂世界的生命體驗是不連續的。也就是沒有辦法從當下的生命體驗當中,連續的到達太陽系以西的極樂世界。不連續的就是不必然的,這個就是妄想。而菩薩種性,則必須在現在的一切生命體驗當中就能夠呈現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生命體驗,所以它具有必然性。

這是兩個的差別,不要從力量上去講,因爲力量是一樣的。

第七個問題:

【剛剛您講到佛陀他也會背痛。但是我不知道從哪裏得來的這種概念,就是說當一個人証悟、見性,或者達到某一果位的時候,他們的覺受跟我們的覺受是不同的。這種概念是錯誤的嗎?】

這種概念是錯誤的,因爲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就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諸佛世尊的眼耳鼻舌身的那種身心覺受和您是沒差別的。您的這種觀點可能來自於對密法言說解讀的誤解,因爲經典中常常講到証得阿羅漢之後『灰身滅智』,或証得阿羅漢之後,一切法都已『寂滅』,往往這樣會使我們容易形成一種錯覺,認爲阿羅漢不會頭疼、不會腳疼,不會的!經典演說的意思是,証得阿羅漢的修行者不會被這些背疼,頭疼,腳疼所影響。

第八個問題:

【我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証到某一果位的時候,如果這裏有一大火,我們普通人手放在火上肯定是會被燙傷,而証到果位的人,他們還會嗎?】

他也會燙傷的,您放心吧。世尊在上座部經典裏談到過這個問題,我們是有經典依據的,修行者証得之後,非是沒有身覺,一樣是有身覺的。所以您剛纔談到,如果諸佛菩薩把手伸進去大火裏面,諸佛菩薩的手不會受傷,實際上,不會不受傷的。

沒關係,對此可以存疑。您自己再去找經典,直到考慮清楚爲止。在《楞嚴經》裏面,世尊講了『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是什麼意思?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所有不管是苦痛,還是舒適,百骸調適這些感受都是妙真如性,沒有差別的。我們上節課提到過文殊師利菩薩與世尊的對話,講到証諸法空時,文殊師利菩薩講,如果諸佛境界跟我們是不一樣的,說明諸佛境界不平等。文殊師利菩薩說 『諸佛境界是在衆生煩惱中求,衆生煩惱界即是諸佛境界』。

所以您不要想着說,我証得阿羅漢了,我把手放在火上,火不能燒,我從山上掉下去,於是乎我懸在空中,不是這樣的。如果佛菩薩能夠把手放在火裏火而不燒,說明佛菩薩跟我們衆生是不平等的。

第九個問題:

【請教您一個問題,是說鳩摩羅什,皇帝讓他跟一個女士結婚,然後他就結婚了,也生子了。但是他的弟子就說,他可以,那我們也可以。這時他把盤子裏的針喫到嘴裏。然後說你們如果能夠做到的話,那你們也可以結婚。這個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聽錯了,還是有人這麼講過,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

確實有這個故事,我們大家都聽過羅什大師的這個故事,但是羅什大師已經過去一千六百年了,我們沒辦法把他叫出來,把事實核實一下。

但我可以從行法理論上給您介紹一下,就是我們修行者獲得生命解脫、無上正覺。剛才我談到過解脫的問題,解脫是自我因素成為生命中一切法的第一因,並且自我因素知道:我來承擔這一切法生起之後所帶來的一切後果。

在佛教行法裏面,修行者成就無上正覺,是要超越根本智的、超越本能的一切法的那些欲求。也就是說,修行者的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來自於自我因素如實知、如實選擇,如實體驗和一種承擔,我是知道的,我願意承擔的。

所以佛菩薩到地獄去廣度眾生,那是他願意的,那是他的自在解脫。如果有那麼一種行法,告訴您說是基於一切眾生本能的欲求、要在一切眾生本能的欲求上去獲得的解脫,這種就不是我們佛教裏講的無上正覺。

一切眾生基於本能的欲求得到滿足的那種解脫是共一切眾生的,不光是我們凡夫眾生,一切動物界都是這樣的,它是出於本能的動物慾求認為這是解脫的。佛教的解脫來源於對本能的所有欲求的超越。這種超越性,具體表現就是自我有選擇一切法如何生起的能力,並且這一法生起之後,我能夠有責任去承擔它,不讓這種擴展影響到其他人。

比如剛才舉的例子,譚嗣同赴刑場,他是獲得生命解脫的;還有蘇格拉底,他在監獄裏面,人家說你要不要跑出去,他說我不跑出去。也就是說,監獄裏面的蘇格拉底要比非洲草原上奔跑的獅子要來的自由。我們修行者也是一樣。如果這個自由解脫是基於共一切眾生的慾望,那他就不是真的解脫。

您剛才講的故事可能跟這沒有直接的關系。我們除非把羅什大師請出來問一問有沒有這件事?或者反過來,這件事情能不能夠說明羅什大師到某一種地步?我們很難根據這個故事能講清楚。

我剛才把生命解脫的定義給您說清楚的原意是,作為一個修行者,要知道我自己到達的生命解脫,是以怎樣的形式呈現。是不是要去喫釘子才代表您得生命解脫?不一定!按文殊師利菩薩講,如果佛菩薩的能力,身心覺受跟我是不一樣的,那證明佛菩薩跟我們眾生是不平等的。所以眾生喫不了釘子,他能喫釘子,那他跟我是不平等的,大概他有這個本事,我不知道。這要問羅什大師纔行。

第十個問題:

【您今天正好講到這些問題,之前我也考慮過,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根本智、根本無明,因為從究竟地來說,他倆生起的力量是一樣的。也就是凡夫和成就者,就是他的覺受和顯相上,實際上是看不出來區別的。主要的是在報身世間的智慧成就。比如有這樣的大修行人,他來不一定都是那種佛裏佛氣的,看上去就是學佛的人。其實有很多有成就的人,來了之後,咱們並不見得認識,並不見得看得出來。因為他在顯相上跟我們跟凡夫一樣,但是他的報身成就、智慧是跟我們完全不一樣。但也有的成就者來的時候,他可能是有因緣的,所以他示現的是高僧大德的相。然而還有很多成就者,他是另外一個因緣法來的,可能示現的就是我們的眾生相。只是我們並不認識,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

確實是這樣的。如果世尊和一個普通人坐在那裏,不說話,您是分辨不出來,哪個是世尊,哪個是普通人。

【對,就像您剛才說他可能會示現一種怒目相,或者煩惱相,貪嗔癡慢疑。他那種行法看著跟我們一樣。但實際上他因為智慧成就了,他內在的覺受跟我們是完全不一樣。】

確實是這樣。

【您說坐在那不說話的時候是看不出來的,但是一說話,他的智慧,他的顯相,其實就可以看得出來,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

對,就是他沒有行為的時候,您是看不出來的,他要有行為,有語言才能看得出來。

【是的,就是回到您今天講到在哪一個位次上,他是可以把個別的,一法一法怎麼樣到一切法這個過程能夠講清楚。這就是智慧的顯現,對吧?您前面談過我們這個世間諸佛菩薩再來的問題。】

是的,謝謝您。阿彌陀佛!

【感恩張師兄,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