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文入觀,觀察思惟修與華嚴行法是否相同?

【問】:

您這幾次課一直提到思惟跟體驗,我們通常講的觀察思惟修,就是隨著經文去理解它的法義,問自己這個法義到底是什麼?直到生起自己的覺受,然後把這個法義,運用到我們生活當中的一切法裏頭。這個思惟跟體驗,與您講的是不是一個概念?

【答】:

是的;但要看細節。如何從經的描述轉成我們自己的體驗,它是有一定的規範。就像集結經的那個人,他集結經典的時候,他要用哪一些詞,都是有規範的。站在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這些經典,實際上這些經典不是一個人集結的;但是我們讀它的時候,您會發現好像就是一個人集結的,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大家遵守的是同一個規範,以這種規範集結的才叫佛經。所以不能說所有經典都是一個人來集結的,關於這點我們要仔細探討纔行。從經文轉成我們體驗的時候,它也有規範,我們要瞭解這個規範纔行。

您剛才講到思惟修,隨文入觀。現在有個問題,比方說我們讀《佛說阿彌陀經》的經首、或者《升須彌山頂品》的經首,對那個經首您應怎麼隨文入觀?

是在想一個故事,世尊以神通力突然間升到須彌山頂;還是說我們自己以某一種方式來成就世尊到達的須彌山頂?這個隨文入觀的體驗您是怎麼建立的?

比方說善知識告訴我,你要隨文入觀,我會問善知識,我讀到這個經首,您告訴我,我怎樣隨文入觀、怎樣生起體驗?這應是您的善知識要告訴您的。

【問】:

對;經有自己的語言。首先要瞭解經的語言,如果對經的語言不瞭解,就不能準確的把握經裏的真實法義,也就沒有辦法去做。所以華嚴行法跟我平時修的加行還是有區別,要多加一層東西,就是內容不一樣。這個內容在隨文入觀的時候,通過經文去問自己,龍樹菩薩到底想告訴我什麼?龍樹菩薩為什麼是這種思考模式,它有什麼好處?我怎麼來用?

我學了兩年多了,感覺還是像baby 一樣,對經的語言還不是把握的特別準確,對這一塊還是挺陌生的。但是我也試著去做,問自己龍樹菩薩到底想告訴我什麼?然後去找那個「天帝釋」是我自己,會想著「法慧菩薩」是我的覺悟力生起,也試著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先把經的語言換成自己能理解的語言,然後再去分析這背後龍樹菩薩想告訴我什麼?

【答】:

您在這個地方有個缺乏。比方說,當我們讀到《升須彌山頂品》的經首,您會問龍樹菩薩想告訴我什麼?這個問題本身並沒錯,但缺什麼呢?比方說我是龍樹菩薩來回答您的問題,我會告訴您,十住那個「經首」就是我要告訴你的。接下來,您的問題是什麼?

【問】:

那我就會這樣問:你告訴我,這個十住的經首就是要告訴我的。那麼十住要告訴我的具體是什麼?它肯定要細化下去嘛。

【答】:

我具體要告訴您的就是那個經首。通過您的問題,我們來講如何解經的問題。您的問題是非常好的,但是有一個缺乏,就是離開文字去問的時候是沒意義的。離開文字去問龍樹菩薩,你要告訴我什麼?龍樹菩薩說這個經首就是我要告訴你的。您會說這個經首要告訴我什麼?我會告訴您,這個經首的內容就是我要告訴您的。所以這裏就缺一個,這個經首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個經首到底讓我如何體驗到?這是第二個問題。

所以您的善知識告訴您要隨文入觀的時候,馬上您要有個問題,這一段經文我如何入觀?是要想一個故事嗎?還是如何生起這段經文給我的那種體驗。如果要生起體驗,是如何生起的?這是隨文入觀。

那個「觀」是一種體驗、還是腦海裏有一個想像?要問清楚。如果是生起體驗,就要問清楚這個文字如何落實到體驗?這是您的善知識有責任告訴你的。

【問】:好,那您講講那個經文每一個字怎麼落實到體驗上去?

【答】:

您這個問題非常好,而且非常大。後面我們可以單獨講一節課。現在我們簡單說一下,比方說這個經文,您問龍樹菩薩想告訴我什麼?龍樹菩薩說你要隨文入觀,下個問題就是如何從文字轉成自己的覺受?因為龍樹菩薩集結這個經文的時候,他的成就是從他的確切覺受生起的,決定不是文字描述的。而我們要的是,如何建立與龍樹菩薩一樣的覺受。當我們也有那個覺受的時候,我們自己就到了龍樹菩薩的成就地。我們需要先從理論上搞清楚。

任何一部經,要想到達那部經的成就處,其實集結者自己是能夠覺受到的。我們的目的,要能夠到達集結者的那種體驗上,這是我們想要的。現在我們再來講這段文字到底講什麼?這是您的善知識必須要告訴您的,否則我怎麼知道這一段文字如何轉成體驗呢?

基本上所有的經文,都是要完成三個功能。第一個把所有的名詞先找出來;如來、威神力、閻浮提、樹下、菩薩、世尊、帝釋殿等等,一定要知道在您的生命體驗裏,這些名詞代表什麼,這些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

比方說,「如來」代表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不是講某一法的特別體驗,而是講總體的體驗,這個就是如來。站在生命的角度說,這個存在它是一種生命力,管這種力量叫「威神力」,這些都是名詞所要表達的。相當於把這些名詞已經落實到您現在的生命體驗當中了。

第二個是找出動詞。悉見如來坐於樹下,「見」是動詞,演說、不離、上升、向,這些都是動詞。動詞代表一種生命力量的活動生起,代表這個體驗是能生起的。靜止的概念是沒有體驗的,要有力量生起纔行。這些名詞通過這些動詞聯繫在一起,形成這一段文字所要表達的意義。在我們看來是一個故事。對不對?

名詞是您自己靜止的那些因素。動詞是代表那些靜止的因素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生起的。然後把這些合在一起,完成一個整體的目標、功能。這個功能要求您要建立起來所有這些因素。這些因素與這些動詞合在一起形成一種體驗,這個體驗就是《十住位》的成就模式。

這個體驗一生起就是這個模式,就是到達十住位。

【問】: 這個是指初住位吧?

【答】:

是;初住位之後,後面所有的行法都是在這個基礎上來建立的。這才叫隨文入觀,要不然那個「觀」怎麼生起?如果您的上師告訴您說隨文入觀,我每天也觀呢,我每天想像著宇宙深處某個地方,世尊以神通力比光還要快的速度,從一個黑洞轉到另外一個黑洞,我看得很清楚,這個不叫隨文入觀,這叫妄想生起。

所以解讀的時候,三個內容要搞清楚,第一個,它的名詞代表什麼?第二個,它的動詞代表什麼?第三個,整體的言說表達一種完整的、有功能性的目的,這個目的它為什麼要放在十住位做經首?代表我們要進入十住位,要以這樣的方式生起那種體驗,有這個體驗就到達十住位。

這是文字方面的問題,還有一些更詳細的,比方說「上升」和「向」帝釋殿,這個力量到底是怎樣的?哪個是主動的,哪個是目標性的,都要仔細考慮,是入微細的那種體驗。整體來說這個方式是不變的,要把所表達的轉成體驗纔行。

後面就要看到天帝釋遙見佛來,為什麼是遙見?「遙見」是因為天帝釋跟佛陀不是一個,纔有遙見,如果是一個,就沒有遙見這回事了。這是細節的問題。首先「遙見」說明什麼?更微細的東西,我們可以更多地挖掘出來。一定要把這些文字轉成體驗,體驗就是這一部經的經首所要到達的,從這兒才能生起後面的言說,如果經首不過關,後面的言說也就不會生起了。

【問】:

您剛才講的所有的名詞、動詞,然後再把它們聯繫在一起,成為一個總體的功能,對吧?我在您的講記裏頭散散落落的看到有一些這樣的,但是它沒有一個整體的。所以您要把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再集中的講一下。

【答】:

我們可以把細節的地方再多介紹一些,因為這一塊實際上牽扯的背景蠻多的,比方說經的語言問題,還有關於名相,與民族、文化都是相關的。這個課題確實蠻大的。在二十八講裏面只是大概說,要把這個文字轉成體驗,在轉化裏面我們把「法數」說清楚了,把「菩薩」說清楚了,但是很多細節我們有機會時需再講一講。

【問】:好的,感恩師兄!

【答】:

總結一下剛才的問題,就是關於隨文入觀,要起一個疑問,如何入觀?是想像畫面嗎?還是生起體驗?生起體驗,怎樣體驗?體驗的時候不是說我體會很疲勞,或者很歡喜,這些都是總相言說,我們要的是那些細節。

如果看到這段文字覺得很歡喜,那我看《佛說阿彌陀經》的經首也很歡喜,這兩個歡喜有什麼差別呢?假如歡喜是一樣的,這些文字為什麼不一樣?所以這些都要去追問。我們通過這些文字的不一樣,實際上生起的覺受也不一樣。所以,他是用這個來表達行法理論轉化到實際的體驗。

【問】:

剛才您講到關於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名詞,一個是動詞,最後把它們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演說的部分,請您再簡單的講一下,因為以這種靜止的因素,跟這個相互之間的作用,最後形成整體的部分,覺得它也蠻重要的,但是我沒有聽明白。

【答】:

我們以前講過般若有三個特點,一個是概念要準確;第二次第要清晰;第三系統要完備。在解讀這些經文的時候,這三個都要用到,第一個概念要準確,就是這些名詞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代表什麼意義,它一定是能夠判斷、體驗的。如世尊講的自知不受後有,自己要知道,不是模棱兩可的,這就是概念準確。

第二個次第清晰,是指這些動詞把這些名詞連在一起,形成一種生命活動、生命體驗,有動詞纔有體驗。

第三個系統完備,它是有先後順序的,有一些是重要的因素,有一些顯得沒有那麼重要,所以要把這些完全的整合在一起。這段文字本身所要完成的目標、完成的功能,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到達十住位的這個種性,他要完成的是這一個。

所以到第三個的時候,把它整合在一起,就到達十住位。在十住位哪一個在先,哪一個在後,哪一個是出發點,哪個是方向,哪是成就點,要能體會到,這是一個過程,把這個過程完全建立起來,就是《十住位》。

有些地方比較微細,還有一些需要一些資糧,資糧少就不容易。比方說,《入法界品》裏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十地位》參訪的十位善知識全是在摩竭提國菩提場的。為什麼在摩竭提國參訪?為什麼在迦毘羅衛、在嵐毘尼參訪?這些名相代表什麼意義?這都是靠以往我們讀經、讀論、那些資糧的積累纔能夠解讀的。所以需要特別多的準備,我們纔能夠達到這個地步。像這些經文您要想深入微細的話是非常多的,但總體來講,方法一定要對,不能講到隨文入觀,後面問題沒有了,就缺失了,要問怎樣入觀、入哪一種觀、是哪一種體驗生起、這個體驗怎樣建立?要依照經文來說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