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佛教修行強調的是成就一種模式》
2023-10-28
在《瑜伽師地論》裡面談到聲聞乘的行法與大乘菩薩行法的差別。聲聞乘的行法就是在一法一法當中單獨的對某一法提出行法實踐而不強調模式的問題。而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強調的是成就一種模式。模式就是智慧,然後以這種模式來應對這一類的所有法。這是兩者的差別。
您剛才談到在某一法裡面沒有辦法微細,沒有辦法形成系統。要知道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面,它不是說我到十住位了,然後接着我要開始十行位;不是這樣的,住行向地是一體的,就是十回向位十地位的體驗,要不斷的反饋回來到十住位十行位去檢驗您的梵行清凈和如實思惟,是不是能夠與這一法的體驗相應。『反饋』就是別教菩薩對自己的行法實踐提出的審核機制。
審核就需要思惟。當您面對某一件事,去處理的時候,您總要想,我這次處理的是不是這件事以後就不會對我造成影響了,這就是世尊在上座部經典裏講到的『阿羅漢不受後有』。
『不受後有』的意思,就是這件事情生起,這一次對我是有影響的。但是由於我以智慧力來應對它,使得這件事情以後不會再出現,或者這件事情,即便以後再出現,但我也能隨時應對它,讓我安住在梵行清凈當中,這個叫不受後有。不受後有不是斷滅,不是說這件事永遠沒有了,不是!它可能還會來,但我知道怎麼應對了。
所以在面對及處理某一法時,總要想想這件事以後還會不會來?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是否能夠應對它?能保證在這件事上不受它的影響?這些都需要去思惟的。這種思惟的過程是別教菩薩必須要有的,也就是對自己的行法提出審核,審核各種反饋、生命體驗跟您的如實知、如實思惟之間是不是匹配?是彼此互為因果的。十住十行位如實見、如實思惟和十回向位十地位的如實體驗是不是匹配?要匹配纔可以,並且要能做到不受後有。指的是這件事我真的解決了,以後再來,我也能解決,這個叫不受後有,不是斷滅的。
很多修行者認為『不受後有』是說阿羅漢的灰身滅智,這色身再不來世間了,這是不對的,這是斷滅見。阿羅漢不來世間的意思是指他的色身在世間,任何一法對他都不會造成束縛和影響,叫做不來世間。不是指色身不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如果阿羅漢強調說我的色身不來了,那就是斷滅。
其實世間一切法是沒有盡頭的,沒有辦法做到這一次的應對,使這一法能得清淨,於下一次還得清淨。這就是為什麼要有普賢菩薩法界,普賢菩薩法界行法就是講『世界無盡,眾生無盡,一切法無盡』。所以獲得生命解脫,無上正覺的這種行法模式,要能夠不斷調整,不斷的去構建。這個過程就是普賢菩薩法界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