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懺可以消業和改變我們的思惟模式嗎?
【問】: 拜懺可以消業和改變我們的思惟模式嗎?
【答】:
很多修行者一天一百零八拜、三百拜、五百拜,認為這樣可以消業。真的會消業嗎?如果這種身的作為能夠消業的話,那麼田野中勞作的牛、馬早就成就無上正覺了。
改變生命力量生起的模式,是靠覺知、觀察、思惟的建立,和如實了知來完成,而不是靠身的行為來改變。如果每天兩百拜,三百拜、六百拜,不是講這是錯誤的,而是說如果我們的思惟知見沒有建立起來,這只能說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方式。
拜懺是不是真的能夠改變我們的種性?不會的,世尊在經典中明確告訴我們【苦行非聖行,無義相應故】。
宗教經典中講到「義」,代表的是對真理的直接宣告!我們講到「教理」與「教義」,「教理」是通過我們的思惟把理性的東西整理成文字,形成理論,可用來討論。教理有究竟,不究竟,可以做不同的劃分。
「教義」則不同,它是對真理的直接宣示,不管我們認可與否,它就是真理。所以世尊講【苦行非聖行,無義相應故】,就是告訴我們,只靠苦行是不能到達無上正覺的,這是真理。而且世尊還說,如果只靠苦行可以到達無上正覺,那麼田野裡勞作的牛馬,早就成就無上正覺了。
當然我們不是反對拜懺這樣的行為,如果在拜懺中,隨著身體的作為,我們內在的思惟力能夠得到加強,那麼拜懺不但沒錯,還
是一種很重要的行法。
比方說我們讀《華嚴經》,碰到一個問題,不知道怎樣解決,一直魂牽夢縈,希望得到答案。這時如果去拜懺,雖然身體在拜,但大腦還是在思考這個問題,內在是有覺知思惟的,這時這個身的行為當然是有用的。但並不能說,因為拜懺了,我們對《華嚴經》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不是的。最終還是取決於我們當時的用心模式,如果內在的思惟力沒建立,指望說靠身體的作為來轉變自己的業力,這個在佛教理論中是不成立的。
【問】:
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的眾生可以有分別執取的習氣,但是條件是要有能力去止住分別執取的相。那麼臨終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正念現前,是不是就是要止住執取相的意思?
【答】:
臨終助念與我們生命中的「業」有關,生命種子的力量有很多種展現形式;《瑜伽師地論》第二卷專門講到,不同的因緣給生命造成的覺受是不一樣的。 給往生者一個安寧的、清淨的、歡喜的助念因緣,對於往生者來說,就是要有一個生命力量生起的助緣。而這個生命力量藉助這個助緣,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助念是這樣的一個原理。
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流轉也好,要往生到某一個法界中去也好,一定要靠一種力量纔可以到達,不管是願力,還是業力。業力是被動的,願力是主動的。當我們能夠定向生起自己生命的力量時,這個願力纔有用;如果我們不能定向生起時,這個願力雖然對我們的行法有促進的作用,但是力用還不夠。只有到達菩薩道種智行法時,那個願力纔能夠定向,要想到哪個法界,就可以生起那個法界。這只有菩薩道種智行法纔可以做到,但核心都是要有生命的力量生起。
如果亡者不是修行人,沒經過那樣的訓練,臨終時又沒有人助念,他就不能定向生起要往生到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願力。因此對於不是修行者的這些眾生,我們要給他一種因緣,這個因緣會幫助他,促成生命的力量沿著這個方向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