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明殿行法理論如何運用到五十三參行法實踐中

【問】:

您今天講的初發心住,在前面十住的經文裏頭,有講初發心住的二十法。

【答】:是。 

【問】:

那是依照十種智而發心學習十種行法。如何與這裏的《入法界品》對應的?從經文上來看,好像對不上,不知應怎樣理解、怎麼去體會?

【答】:

這是非常好的問題。善財見到德雲比丘的時候,後面他要問十個問題,這十個問題生起的那個「力量」就是前面講到的十種智,依十種智而發心,而發心的具體呈現是怎樣的,就是這裏的他要向善知識去問問題,那些「問題」就是十種智的具體呈現。初住位的時候講到,修行者依十種智而發心:【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等等這十種智發心。

比方說我們能夠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呈現方式是怎樣的,它總要有具體的呈現,假如沒有具體的呈現方式,那個發心就不是真的,它不會形成一種力量。初住位的依十種智發心,一定要落實到一種力量,能夠生起一種動力、一種呈現纔行,否則就會變成我們經常作的在佛前焚香發心,第二天再來一遍。

【問】:

這好像是從內容上來說,不是特別能對得上,十種智只是一個智慧。而這裏是問了很多菩薩行,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這些菩薩行,每一個都是在講述與這十種智合在一起時是怎樣的呈現。是不是這樣理解?

【答】:

我再給您詳細說一下。十住位裏面依十種智而發心,那個十種智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如果我們放在《入法界品》裏確切來看,五十三參的每一參都有那十種智生起的力量。因此這個地方您不要這樣理解,就是說我在十住位的時候,依十種智而發心,到二住的時候,我是按照第二住位的那種方式來落實,不是的!後面是包括前面的。比方說在十住位裏面講到依十種智而成就梵行清淨,那個梵行清淨是要帶到所有法當中去的。那個十種智以一種力量的形式,在五十三參裏是都要呈現的。

【問】: 所以他每一參問的都是同樣的問題。

【答】:

是;您千萬不要認為像做數學題似的,它有一個一一對應的關係,不是的!如果站在《入法界品》的角度來講,在普光明殿會講到的四位行法階段,那四個行法階段對於《入法界品》來講,就是原則性的、總持性的、理論性的。

比方說在普光明殿,我們學下棋的時候,要掌握每一步棋應該怎樣走是合理的,怎樣走是不合理的,這是第一個階段,在十信位的時候把這些東西講清楚了。住行向地是我們在下棋實踐的時候,依怎樣一種方式去建立您的戰略思想、戰術技巧的,並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反復實踐去建立。然後到等妙覺位的時候,您已成為一名很優秀的棋手了。

但是普光明殿演說的這些,是從行法理論的角度來講的。《入法界品》是在實踐過程中來落實的。落實的時候,實際是將前面理論有一綜合運用的過程。《入法界品》的行法實踐,就是依照那種原則來建立的。比方說十種智在不同的因緣下,它的呈現方式都是不一樣的。對於五十三參行法來講,那十種智甚至包括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理論,它是一種總持性的、力量性的,具體的呈現;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每一參,根據那一參的行法實踐來建立他的問題,然後由善知識給他解答。所以是一種呈現的方式。

也就是說不要從經文上去對立它。因為從經文上看,是從內容上來講

的。比方說一個優秀的棋手,他在下棋,等他下完棋的時候您問他,你下每一步棋的時候,有沒有考慮你最初學棋的時候,哪一步是合理的,哪一步是不合理的,哪一步是你的老師教給你的,哪一步是另外一個老師教給你的,要考慮這個嗎?棋手是不會考慮的。但是他在下棋的過程中,他每下一步棋,一定是符合前面所有那些善知識教給他的那些東西。

普光明殿這一部分,要把它瞭解清楚,十信是如何的?住行向地所要完成的任務是什麼?等妙覺位的任務是什麼?然後形成一種整體的理念。相當於我們下棋時的戰略構想,而下棋時所構建的戰略戰術,就是《入法界品》裏的五十三參行法、戰術行為,一定是在整體的構思下來建立的。

【問】:

既然《入法界品》的十位善知識跟十住位不是一一對應的,那麼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入法界品》的那個十住,其實也是前面四智行法的一個綜合的體現。還是說兩個十住有對應的關係?

【答】:

它是另外一種言說方式,它不是綜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在普光明殿講到以十種智而發心,然後以十種智得梵行清淨。在這個地方善財童子到勝樂國妙峯山,超越一切法對自己的影響和束縛。然後又於東南西北、四維、上下觀察求覓。問題就來了,他的觀察求覓的詳細內容是什麼?因為把這一句話翻成行法實踐的時候,代表我們已經超越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帶來的束縛和影響,但並不是遠離它,不是在這一切法之外,能夠對這一切法繼續生起觀察和求覓。在觀察求覓的過程中,我們要見到德雲比丘,按經文是這樣講的,觀察求覓的這個過程,就是以十種智發心的過程。

這個地方不再言說細節,就是觀察求覓,另外四維、上下、東南西北這些詳細內容是什麼不再講了,因為在十住位那個地方已經說了。如果按整部華嚴經的三處演說來講,《入法界品》的每一參裏面,它內在建立的力量,就是在普光明殿會來建立的,就是以十種智而發心,以十種智得梵行清淨。真正落實到實踐的時候,如何得梵行清淨呢?

在《入法界品》就是要依一切法來發心,這一切法就是勝樂國,並且要出離這一切法對我們的束縛和影響。出離不是遠離它,也不是息滅它,而是有一個於其山上四維、上下、東南西北觀察求覓的過程。觀察求覓是我們能夠見到的行為,他後面的行為模式是什麼?在普光明殿初住位都講清楚了。

【問】:

您剛才講到得梵行清淨跟發心,應該是在初住位還沒有得到,對吧?如果從經文上說,就是我正在做,但是還沒有完全得到,因為完全得到是在成就十種智的時候,他才完全得到了這個梵行清淨,也就是說他在初住的時候,也是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的出離一切法對他的幹擾和束縛,他只是剛剛生起意識,還沒有在成就位,只是在發心位明暸「我自己要做」這樣一個動作,是主動生起的一個作意,對不對?

【答】:

這個地方您的理解,我們需要調整一下。您看待十住位裏面經文的演說,有一個「我從初始到結束」這樣一個因和果分開的概念。像您剛才講我依十種智而發心,依十種智而得梵行清淨,但是我在初住位還沒得梵行清淨,應該至少到十住或者到十地位才得梵行清淨,對不對?

【問】:

是的;但是這樣又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說它不是當下的成就,又回到了異身、異時、異地的那種成就模式。所以有時候讀經文就好矛盾,不知道該怎麼去理解跟體會。

【答】:

經文講的是一種生命體驗,這個體驗本身是一個過程,不是某一個固定的地方。比方說世尊在《般若經》上講波羅蜜行法的時候,世尊說什麼叫波羅蜜行法呢?就是我們最初有煩惱生起、有束縛生起,我知道它,但是我沒有辦法降伏它。然後我知道它的生起,並且我想辦法去降伏它,遠離這種束縛和影響,這是一個過程。世尊說,當我們能夠意識到它的存在,並且生起要遠離這種束縛和影響的過程,叫做波羅蜜行法。不是到哪個位置。

【問】: 對,我就卡在這一點上。

【答】:

不是說我已經到達十住位那個位置的時候,我才得梵行淸淨,不是的!在佛教裏面講到,當您生起那種反思的力量、覺悟的力量能夠審查自己的我身、我見帶來的束縛和影響,並且想辦法要遠離它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已經是十住位行法模式的生起。當然有一個在行法當中不斷的反復建立、反復實踐、總結、提高、安住的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不是把它分成幾節兒。所以善財童子碰到誰都要問這些問題。難道最初的文殊師利菩薩沒給他解決嗎?不是的。

這些問題代表從最初文殊師利菩薩給他講,一直到經歷五十三位行法到普賢菩薩法界,都是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是到普賢菩薩法界纔算。生命解脫、無上正覺是一個過程。按照世尊的講法就是,當修行者能夠依教奉行的時候,那個依教奉行的過程就是生命解脫呈現的過程,也是無上正覺呈現的過程。哪一天我們感覺疲憊了,行法停止了,生命解脫呈現也就停止了,無上正覺的呈現也就停止了。

【問】: 您若講它是一個過程的話,就代表它是動態的。

【答】: 對的。

【問】:

般若行法既然是一個動態的,也就是說它必須是在一法一法當中成就的。所以當每次一個新的因緣生起的時候,都要回到般若行法去完成它,使整個的過程,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

【答】: 是的。

【問】:

既然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就是一法一法的成就,也就是它不是在講總相上的,是不是可以解釋初發心即與佛等?

【答】:

初發心即與佛等是在十位位的第五品裏講到的。您要注意!那是天帝釋和法慧菩薩的論議,成就《初發心功德品》。在那裏最後還有一個十方諸佛現前作證。所以,那一品是天帝釋和法慧菩薩論議成就的。您剛才講的初發心時即與佛等,我們以前談到過,修行者從初發心到無上正覺,要有三個地方與佛等,三個都合起來纔到達如來地。

第一個與佛等是證一切法空,得無生忍。得無生忍是已經息滅一切法對我的影響,得一心清淨,這時跟十方諸佛同等。另外講初發心時即與佛等,它裏面有一些因素,我們要把它說清楚。除了證一切法空與諸佛等,第二個要能夠見一切法,在這一切法當中成就無上正覺。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很明確,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成就無上正覺、成就生命解脫。十方諸佛同樣都是在他的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成就無上正覺、成就生命解脫的,在這一點我們和他是一樣的。這是十住位的時候「初發心時即與佛等」所要表達的。

簡單來講就是證一切法空與諸佛等,並沒到如來地。我們要看清楚,修行者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是第一個地方證一切法空與諸佛等同;第二個地方就是到第八地位證一切法不空與諸佛等。第三個地方就是到如來地、如來座前普賢菩薩法界,到那個地方與諸佛等,這時候修行者就可以等同如來。但是證一切法空不能稱作等同如來,只是在體性上與諸佛等。因此按禪宗的講法就是開悟成佛。所以要問清楚你成的是哪一個佛。

一般我們說開悟成佛的時候,都是指向十住位的初發心時即與佛等。但是不要有誤解,這只是得佛種性,還沒有得如來種性,到八地的時候得如來種性,所以兩者是有差別的。到達等妙覺位的時候,真正成就如來地的所有功德。因此,這三個要把它分清楚。

【問】:

是不是可以再細化一點點?就是體性相等是在哪個「住」,應該是在第七住的時候,才能真正的說這個體性相等。對吧?初住時,他還沒有見一切法,他只是剛剛開始訓練,在十個當中只做對了一次而已。

【答】:

是;初住位時只是說我們有明確的目標、明確的方向,並且我知道那個行法是如何生起,但是我要訓練一段時間纔可以。

【問】:訓練到不退住的時候,纔可以說我的這個體性真正得佛種性了。

【答】:

對的;所以當我們講得佛種性生諸佛家,或者說得如來種性生如來家的時候,一定要非常準確,你講的是在哪一位次的得佛種性生諸佛家,或者說得如來種性生如來家。決定不是籠統來講的。因為這個問題,在過去的講法中總體來講是比較模糊的,見性成佛沒有講成哪個佛,往往不去仔細辨析。就好像說一個小孩上一年級,上一年級的第一天就算一年級的學生,還有的說那不行,你上學的第一天其實一年級的知識你還沒掌握。

那什麼時候算一年級呢?至少你考試要得六十分以上才能算一年級的學生。還有的說那也不行,必須得要一年級畢業了,馬上要升到二年級的時候,我們才能說你現在是一年級的學生。所以它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必須要把它說清楚。當講到得佛種性、見性成佛,要辨析清楚。當然很多時候不去仔細辨析,在說法上彷彿是差不多,沒大問題。但對修行者來講,一定要辨析清楚,不要產生誤解,初發心時即是成佛,那不一定。

【問】: 對,這就不會生增上慢了。

【答】: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