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後還會再有一念無明嗎?

【問】

眾生本來是佛,因為一念無明而墮落,那我將來成佛後還會再有一念無明嗎?

【答】

這裏有個根本性的錯誤, 不是末節的錯誤,而是根本錯誤,就是眾生本來是佛。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是原則性的錯誤。最低要到達無生忍才叫成佛。一切眾生包括六道眾生,他們不是佛,人、天道的眾生有可能會成佛。

所有眾生當然都有佛性,佛性代表覺悟力。所以說本來是佛是不對的,有成佛的能力,有成佛的可能,但不是本來就到達了無生忍。

問題裏說“因為一念無明而墮落”。意思是說原來不是,但因為有一念無明,所以墮落。這不是墮落!因為眾生的覺性有一種力量就是要關注某一法。生起關注的力量就是一念無明的力量,它沒有什麼墮落。

從根本智到一念無明有一個力量和生起的問題。像這類問題可以如是回答:每個眾生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人天眾生。我們不講其他的,像動物等等,那是另外一種。每個人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隻有經過訓練的人才能夠正確解決問題。

每個人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眾生本來都有佛性。不管對錯,每個人都可以去解決問題,但只有經過訓練的人才能正確解決問題。訓練的意思就是要經過道種智行法才能真正到達無上正覺,真的有智慧力的建立。

沒經過訓練的力量生起叫一念無明。經過訓練之後的力量生起就是道種智。大家的生命力量是平等的,凡夫、佛、菩薩的力量都是一樣的。但是生起之後,沒有經過訓練的一念無明,就是帶來煩惱,遇到問題不能正確解決;佛菩薩們經過訓練,遇到問題能正確解決就是道種智行法。

至於問題中“如果我成佛之後會不會再生起一念無明”,這裏面很多概念不明確,成佛之後生起的力量不會滅的,還會生起關注。但是那不叫一念無明,只有不能正確解決問題的時候才叫一念無明。

如果我們經過訓練,已經知道怎麼解決問題,但是發現我們又把問題弄錯了,那就說明訓練的還有問題,還要繼續訓練。如果真的是成佛了,成佛之後相當於我們已經經過訓練,已經知道怎樣把問題解決好,就不需要再訓練了,一定能解決問題,此時生起的力量就不叫一念無明。

這裏問的不嚴謹。因為提問題者沒有跟我們一起學習《華嚴經》。我們至少要知道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次第清晰意味著在某個階段的概念,換一個階段就不是這個概念,這代表次第清晰。當我們把問題中的概念都理清楚,就知道他錯在哪裏。不能說他不在正道上,他可能就是上一年級、二年級還須努力。

這一句話比較容易誤解,因為《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中有一句話叫做「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可能是從這來的誤解,認爲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是說任何一個眾生都是他自己存在的主體,這句話沒有證得的問題。但是如果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有證得的問題,要得無生忍以上才叫成佛,所以這裏他在概念上有根本的盲點。

譬如每個人都可以算題,但是隻有經過訓練的人才能把題算對。即使沒有經過訓練,算問題的能力並沒有缺少,但是容易算錯,這就是一念無明。如果經過訓練,就不叫一念無明,因為已經會算了,此時就叫道種智。因為如果是已經訓練過的,這道題就應該不會算錯。

【問】

「是心是佛,是心做佛,自性彌陀」。到底是我把自己送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還是阿彌陀佛來接我的,我的認知犯了什麼錯誤?

【答】

不建議大家用[錯誤]這兩個字,因為名相是有力量的,不要說我有一個比較笨的問題,沒有問題是笨的,我們認真學習的時候每個問題都很重要。

問題的前部分是從總相上說,後部分是從權教的理論上講的,因為總有一個我去或者他來接我的概念。

比如我們去學校學習,接受智慧的訓練,是主動去的,還是因為某一種原因去的,還是別人強迫而去的,這是不一樣的。菩薩道種智行法是自己願意去學習,在學習當中能夠有快樂、有樂趣。這種主動去學習的方式,用經的語言來說,就是我把我自己送到那去。假如是出於某種目的,或者是出於被迫而去學習,那就是被動的。聲聞種性都是被動的,他們害怕一念無明的生起,也害怕生死對自己的影響,然後去修行,這都是屬於被動的。而菩薩道種智行法在生死法界裏面恰恰是智慧建立的一種訓練,所以是主動的。

“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是理論,我們沒辦法體會它。除非經過訓練後能把問題解決,此時這句話才能真的體會。

若把前面講的都理解了,後面就不會再問是我去,還是他來接我。因為不管是我去還是他來接我,一定是異身異處的理念。而“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恰恰告訴我們不是異身異處,而是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