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及其作用?

【問】: 具體八識的作用都有哪些?

【答】:

對於世界的認知模式如果是建立在八識的基礎上,就會成就雜染世間,也就是六道輪回、五濁世間。五濁世間的核心是第七意識的作用,如果能夠消除第七意識的作用就可以出離六道輪回。

簡單說,八識作用的次第是前五識的攝取,然後加上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意識在此基礎上加以執著取捨,形成欣求、厭惡或者無記三種種子,落在第八意識。這種模式的特點就是外在的境界會向內形成作用。

依境界相為核心的模式就是凡夫模式,相對四智模式來說,是相反的一種模式,眾生顛倒就是指八識的這種作用模式,與行者的四智模式恰恰相反。

八識之中的第七識在佛教中也稱作末那識,第八識也稱作阿賴耶識。

具有末那識作用的世間就是凡夫染著世間,以末那識為核心的眾生就是閻浮提眾生。《地藏經》上有「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很多行者誤解這句話,以為「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於是用功的時候關閉自己的第六意識,以為這就是禪定,這是很大的誤解。這句話的核心條件就是「南閻浮提眾生」,任何的起心動念,如果不是在第七意識的作用下,就不一定會造罪業。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離開第七意識的我執念頭生起就是四智模式,甚至就是如來地的了別,還完全不是。第七意識作用的消除還只是離開三界六道,行者需要回歸到內在智慧的生起,去除第六意識心的生滅作用,才剛剛到達對根本智的認知;從這個地方開始,纔有真正的四智行法和如來地成就。

自性地的根本智是不生滅法,不會隨因緣生滅而有變化;而第六意識會隨著外在因緣的生滅而有變化。要辨別意識心的作用而不是自性地的不生滅法,是一件非常微細而仔細的工程。很多的外道知見皆是從此而生,甚至不少大德給出的理念中亦然存在。這個細緻的工作會在後面給以說明。

行者需要明白的是,從凡夫地進入到見性地,用功的地方是在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就是古人說的「六七因上修,五八果上求」。做到這一點,必須要知道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的用功形式是不一樣的。第七識的執著需要完全止住才能進入行者模式,而第六識的分別可以通過深入微細的加行而轉換到妙觀察智,第六識單獨並不造業。

從凡夫地簡單地說,第六、第七識搭配的作用模式一共有四種:

第一種,第六識和第七識同時作用,這種是凡夫模式,分別和執著俱全,六道中眾生完全如是。

第二種,二者完全關閉的情況,這種是不存在的,佛在經上斥為龜毛兔角。很多行者認為這是甚深禪定,實際上不是。

第三種,關閉第六識,而留下第七識作用,這是一種外道禪定模式。第七意識作用由於缺乏第六意識的參與,形成一種無想的狀態,內守悠閒輕安,但是第六識的觀察作功不夠,智慧不開。很多人都把這種狀態認作是禪定,用第七識看守住第六識作用,抑制其生起對境界的觀察,那就完全錯了。從這裡可以看到,禪定可以讓人獲得輕安,反之,獲得輕安的人未必在正確的禪定上。

第四種,第七識關閉,留下第六識作用,這一種模式是最容易用功的模式。這裡並不是要混淆凡夫的第六識和妙觀察智的作用,但是在凡夫地的行者,通過關閉第七識對境界的執取,然後增強第六識的微細觀察,至少很快可以破我執出三界。然後繼續在第六識用功到破除法執,就可以到見性位,也就是轉八識成四智。當行者專注在第六識的微細觀察,其第七識的作用是自然脫落的,這是一種三昧狀態。

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種簡單搭配的說法,提取出一種簡單的模式是為了說明我們需要用功的地方,不至於在準確但是很冗長的論述中迷失方向。如果要明瞭詳細的微細觀察,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和甄別。

事實上,佛教修習禪定的方法,都是遵循這樣的模式,禪宗之參話頭,淨土宗之一心念佛,教下的深入經藏等等,都是通過第六識的增盛到達微細觀察,從而消弭第七識作用。

第七識的作用就是作意執取,而行者又不可能作意消除第七識的作用,那麼這種專注拓展第六識的觀察作用,不但可以增長智慧,還擺脫了第七識的作用。這確實是我們需要的。

實際上,對於很多行者來說,針對第七意識的行法顯得得力而顯著;但是完成第六意識到根本智和差別智的轉變是一個容易出現偏差的地方,深入經藏依佛所說而善思惟,是唯一可以準確成就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