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行法「以智導行」與「難行道」、「易行道」的關係

 

【問】:

僅僅通過行法是達不到智慧的,對嗎?您說用智慧來引導行法,以行法再去證得,就好像一個回應;我們信願行裡面的以信導願,以願導行,以所行來證所願、滿所願、證所信,是這樣的次第嗎?

【答】:

您說的原則上沒有錯,確實是這樣的。在華嚴經的《普光明殿》講到六位行法的時候,在第八回向位以後,逐漸生起普賢菩薩法界行法理論。在五十三參的第二十七、二十八參,也就是第七回向位,第八回向位,分別是觀自在菩薩和正趣菩薩,他們都是住在山頂的。五十三參的第一參德雲比丘也是住在山頂的,為什麼呢?

從普光明殿的理論就能看到,第八回向位以後,逐漸生起入世間行法,這時才具有普賢菩薩法界的資糧。所以在第七回向位之前,都是要成就修行者的內在智慧力,也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的建立。到第八回向位以後,才真正是以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到達入世間的行法,這時的行法,纔有可能是普賢菩薩行法。如果內在的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沒有建立,世間的行法只是精進法,只能是聲聞乘的修法,不是普賢菩薩行法。

龍樹菩薩講的「易行道」與「難行道」中,「難行道」指的是什麼?您剛才提到的這句話很有意思:是不是能夠用行法來促進智慧的建立,直接用世間的行法,在行法當中精進,然後在行法當中自己去領悟它,這就是「難行道」。

「易行道」則是先從十信位到達迴向位,把智慧地建立起來;然後再生起入世間的行法,這是易行道。

從十信位到迴向位成就的部分是在報身世間建立的,報身世間建立的這些智慧法,在大乘行法理論裡面,就叫做西方極樂世界成就。

【問】: 報身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在華嚴行法裡面是如何成立的?

【答】:

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分為四土。在華嚴行法理論中,十信,十住、十行,一直到十迴向,都是要在報身世間生起的,即在不共法世間生起,以智慧行法為核心。換句話講,在迴向位之前,用《心經》的語言,就是一切思惟、一切智慧皆是行法。

在十行位,我們看到菩薩入善思惟三昧,往往會認為這只是一個思惟方面的行法。實際上,十住位、十行位都是行法,只不過這些行法是在報身世間完成的,還沒有到達法身世間,或者說沒有到達化身世間。因為是在報身世間建立的,所以在整個的佛教行法理論中,這部分對應的就是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和實報莊嚴土的建立。行者只有到達實報莊嚴土以後,乃至於常寂光土,纔到達華嚴行法的十迴向、十地、等妙覺位。

我們之所以會講往生極樂世界是修行者最先要到達的,是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就是因為它是在報身世間建立的,而報身世間就是要靠智慧力的建立來成就的。阿彌陀如來為什麼到十方世界沒有障礙?就是當智慧成就的時候,這個智慧可以應用到任何入世間的行法中。

這些需要在佛教行法理論中,把不同的理論言說綜合在一起才能看清楚。在龍樹菩薩的理論裡,這就是易行道,即先到極樂世界成就。那麼,在華嚴行法中就是要先成就三賢位,然後再到達入世間的行法建立,到達登地位以後的普賢菩薩法界。如果是直接從行法開始,而沒有建立內在的報身世間智慧,就是難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