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審核清淨法習氣的消除》

2023-10-14

【問】:請教張師兄,在62講末後:在十信十住位之前,乃至在三賢位之前,修行者對行法實踐和行法體驗有明確地作意審核。到逹登地位時,這種作意審核的習氣開始逐漸消除。在63講,在解釋第二地位善知識“普德浄光夜神”中的“浄光”時,您講“浄光”是指智慧的具體應用,帶來廣大的梵行清浄以及莊嚴和喜悅的行法體驗,逐漸消除別教菩薩的清浄法習氣,消除對行法實踐的自我審核的習氣,智慧與行法體驗逐漸總合為一。我以前一直認為:別教菩薩的自我審核習氣,清浄法習氣,要到等覺位才開始消除。我的理解哪裡出現了偏差?請張師兄講解一下,謝謝您!

【答】:這裡講到:“別教菩薩的自我審核習氣、清淨法習氣,要到等覺位開始消除”。總體來講,這種認識沒有錯,但有一點需要講清楚,在行法實踐中,對於自我行法實踐是否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是否能夠到達梵行清淨?這種審核習氣的消除,不是統一在某一個位次開始的。

我們從四位行法遞進的行法理論就能清楚,比如在十住位,從初住到第七住位,有作意審核的習氣,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己的行法實踐是不是到達初住位?是不是到達第六、七住位?是不是到達阿鞞跋致地?要有作意審核。但從第八住童真住開始,就要逐漸消除十住位行法實踐的審核習氣,也就是在盡可能多的行法實踐當中,逐漸到逹可以確定這種行法模式能夠應對這一類的所有法。

前面曾舉過數列,要算2,4,6,8……直到第一百個,聲聞種性的修行者就是一個一個算下去,一直算到第一百個得出200,即碰到一個算一個,這是聲聞種性的行法。而華嚴住行向地四位行法階段,從初位到第七位,當算這個序列的時候,或者當我們面對某一法的時候,一個數字算完了,這一法就解決了,但行者總要反思一下,我應怎樣建立一種行法模式來應對這一類法。

這就是菩薩與聲聞種性行法的差別,聲聞種性修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因為是一個一個地解決問題,沒有模式的建立。菩薩種性是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努力建立一種應對這一類法的行法模式,將來再碰到同類問題時,能夠更加有效、穩定、必然地解決問題。

因此當我在一個一個算這個數列的時候,同時也在努力集合一個公式出來,Y=2X,當下一次再算第二百個數據是多少的時候,同時會看看Y=2X是不是可以得出同樣的結果,這就是審核,審核Y=2X是不是能夠應對這一類法。當發現Y=2X可以應對這一類的所有法時,就可直接用公式算。這都需要有一個過程!

當確定這個公式,這種行法模式,能夠有效、穩定、必然地應對這一類法,以後再碰到這類問題,就直接用這個公式,這種行法模式來解決,這種確定性叫做消除行法實踐的審核習氣。第八、九、十住位都是在熄滅七住之前的行法審核習氣,餘四位行法亦復如是......所以,這裡談的“別教菩薩習氣要到第八地位以後、到等覺位以後消除”不是的,它不是統一在某一個位置上開始消除,而是在逐漸的過程中消除的。

這裡說的到達登地位時,這種作意審核的習氣開始逐漸消除,這是針對三賢位裡的那些習氣來講的。只要我們沒有具體說到某一位次行法的時候,都是籠統來講的,從原則上講的。

比方到達十行位行法的時候,就要逐漸消除住位行法的習氣,到迴向位的時候,要消除住、行位的習氣,到登地位的時候,逐漸消除三賢位整體的作意審核習氣,因為登地位到達別教菩薩的普賢菩薩法界,這是籠統講的,確切講,別教菩薩的普賢菩薩法界是從十迴向位就開始了。

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的普賢菩薩法界,和等覺位、妙覺位的普賢菩薩法界是不一樣的。別教菩薩十迴向、十地位行法,只是相似的普賢菩薩法界行法,不是真正的普賢菩薩法界的行法。我們從經文也能看得出來,四位行法階段,普賢菩薩本身沒有出現,普賢菩薩法界的行法理論是靠金剛幢、金剛藏菩薩宣說的,不是普賢菩薩本人宣說。

關於清淨法習氣的問題,我們多談一點,從行法理論來看,從每一位次的行法,要升進到下一位行法的時候,都要逐漸消除前一位行法的習氣。比方說,我們從二乘聲聞、共法別教轉入到華嚴行法,菩薩行法的無上正覺、善用心、善思惟這些都是行法實踐所必須的。但是,當我們要進入等覺位的時候,這種別教菩薩的智慧法習氣會障礙我們不能到達等覺位。

在某一位次,就必須要具有該位次的行法實踐特質,當我們要到達下一位行法實踐的時候,這個特質會對我們造成束縛和影響,要祛除纔可以。所以需要我們在行法實踐當中要反復揣摩、體驗;當前至少在行法理論上要明確。

實際上,清淨法習氣有兩種,一種是別教菩薩差別智行法的清淨法習氣,另外一種是圓教菩薩根本智行法的清淨法習氣。別教菩薩的清淨法習氣是在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建立起來的,圓教菩薩的清淨法習氣就是等妙覺位菩薩的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這個習氣不祛除,生相無名不會破,就不能到妙覺位。

這是從行法理論來講的,我們再用行法實踐的語言講一下。

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的行法實踐審核習氣,是針對具體的某一法就事論事來講的,比如,我有一套方法能夠應對貪嗔癡慢這一類法,這是針對某一法就事論事。等妙覺位根本智行法的習氣是從能力上講的,比如,我們佛教修行者會有一潛移默化的理念,就是我們佛教是一個圈圈,圈圈外面是那一些,圈子裡面是這一些,這是養成的習慣,這個習慣就是習氣,這個習氣必須要慢慢消除,纔能夠到達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法,才能到達妙覺位。這是從能力的角度、原則的角度去講的,我們能體會到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