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薩道種智成就次第
【問】:
是否可以把十地位的道種智成就,改成當第八地的時候,就是道種智成就?
【答】: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義,咱們可以深入討論一下。詳細來說,華嚴的四智行法就是:十住位成就一切智,得無生忍;十行位開始生起覺知思惟,道種智生起;到十迴向位,就是道種智明瞭;到十地位,就是道種智成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這裡的十地位是指從初地到第十地的整個過程,不是單指第十地。所以,準確來說,從初地到第十地都是道種智成就。
至於能否改到第八地是道種智成就,這是需要進一步討論的。
第八地時是不是道種智成就?第八地確實是道種智成就。但在八地之前,從初地到第七地,這個階段是從三賢位進入到十地位,都是道種智成就階段。到第八地的時候,可否叫道種智成就呢?當然可以。確切的說,從第八地到第十地,是別教行者的一切種智成就。
這個問題問得很詳細,為了幫助大家更清楚地理解“到第八地位,就是道種智成就”這句話,我們再把這個過程給大家解釋一下。
站在華嚴四智行法的角度,我們需要清楚四十位行法生起的次第。從初發心住一直到第十地位法雲地的四十位行法中,從結構上看第七位是一個標誌:第七位之前是一個階段,第七位之後的八、九、十是另一個階段。
以阿羅漢為例,如果從字典上查阿羅漢這個名相,會得到這樣的解釋:阿羅漢叫殺賊,四果中的第四果,阿羅漢出世間。這些解釋都是對的,但這只是阿羅漢的一個概念。如果要詳細、準確定義阿羅漢,還需要確定世間和出世間的含義,還需要界定到哪一個行者的哪一個種性纔可以。簡單來講,世間是指有法生起對我們生命有分別、取著的影響,這個影響就是染著法,就叫有法。行者直到把這個有法影響去除了,才能叫阿羅漢,才能叫出三界、出世間。換句話說,能夠去除世間有法的影響和束縛的成就者,就叫阿羅漢。
世間法對我們的影響有很多種,有些是在知見上的,有些是在行為上的,還有的是在覺知思惟上的。所以,我們要把所有這些影響完全掌握,並分類,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在那個影響上完全出世間。所以阿羅漢有很多種類。這也是最初時我們強調,大乘行法之前的聞法模式時,名相的概念都是單一的。當進入到大乘行法,這個概念一定要和種性及其它因素綜合起來,才能確切判別這個概念落實到行法的時候的具體含義。這是關於阿羅漢。
到第七住的時候,就是阿鞞跋致不退住,所以有些經典直接翻譯做阿鞞跋致住,在《華嚴經》叫不退住。不退的概念有兩個:一個是從空法的角度說的,一個是從有法的角度說的。
對於大乘行者進入到阿鞞跋致住,要具備這兩個因素:第一個是一心清淨無所住,或叫一心清淨不退轉。一心清淨無所住所完成的就是出世間法。一切有法對行者已經沒有影響了,只要有影響,就是有所住,就沒有到達阿鞞跋致位。只有影響完全去除了,纔到不退,才叫一心清淨。第二個是針對大乘菩薩講的,叫善根增長,修法精進無所住,或叫修法精進不退轉,這個不是聲聞緣覺所具備的。
如何能修法精進不退轉?第一,不可以受一非餘;第二,不可以得少為足。只要我們住在某一法,排斥其它的行法,有排斥,就叫退轉。行者只有在這兩個因素上成就的時候,纔到達大乘行法裡面最低的不退住。實際上按照大乘行法理論來說,第七住位就是十住位的阿羅漢成就。
在十住位阿羅漢成就後,即七住位之後,行法會在兩個方向上增長:一個是到十行位的初行位。我們剛才講到修法精進無所住的時候,要生起一切法,成就一切道種智。這時,就不能停在十住位的無生忍,要生起十行位的行法,最終到達七地、八地的無生法忍。
到達第七不退住的時候,從修法本身來說,有功用行的十住位行法已經圓滿,後面的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是無功用行生起的。按現在的話講,就是自知自覺生起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不是靠作意的。
我們怎麼體會入滅盡定行法,怎樣知道自己已到入滅盡定行法了,當我們在修法上能夠到達見一切法,見一切菩薩經論皆能生起歡喜心,歡喜受持,不再強迫,而是如飢似渴地去受持,就很接近不退住,到身、口、意入滅盡定行法了。從童真住到灌頂住的無加行力生起,不是指什麼都不做而自動生起,而是指自知自覺,歡喜的去學習、去精進。
作意的部分即有功用行部分,要轉到種性精進上。種性精進是指行者到達第七住之後,要開始生起道種。也就是說,行法到達第七住位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到初行位,另一個是無功用行自覺增長。後面三個什麼時候到達灌頂住,當行者在十行位行法裡,從歡喜行開始,到無著行時,就是十行位的阿羅漢。這時,十住位的後三個,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就成就了。它是無加行力生起的,自動成就的。同樣,到無著行之後,繼續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種性精進到初迴向位,然後從初迴向位到達第七迴向位。當行者到達第七迴向位的時候,十行位後面的三個行位:難得行、善法行、真實行成就,它是這樣次第增進的。
當到達第七迴向位,行法上再分成兩個方向:第一,生起初地位行法,一直到第七地遠行地。第二,在迴向位沿著入滅盡定的方向精進,就是第八,九,十迴向的行法成就。所以,菩薩行法到達遠行地的時候,三賢位一定是圓滿的。意味著金剛種性成就,意味著十行位的道種生起,十迴向位的明瞭一切道種智均已圓滿。
第七迴向位的時候,行者成就金剛種性,但還不是圓滿的金剛種性,因為還沒有到達三賢位圓滿究竟的灌頂位。此時,行者以智導行,以三賢位的
智慧,來指導入世間的行法。
所以說從初地位到第七地位是道種智成就的過程,到達無為法生起的時候,就是進入身口意入滅盡定的行法,即第八、第九、第十位的行法。這是動念頭所不能到達的,它是無為法,無加行力生起的。
道種智的成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所以確切講,從初地位開始就是成就入世間道種智的過程。如果站在圓教的角度講,八地、九地、十地即是道種智成就的階段,同時也是別教一切智智的成就階段。換句話講,站在別教成就的角度看,行者到達法雲地的時候,就是成就阿耨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從一切智、道種智到一切種智的三個階段是:從初住位到七住位是成就一切智;然後三賢位:十行位、十迴向位是明瞭道種智,初地位到第七地位是成就道種智;第八地位到第十地位是成就別教一切種智。因此,我們不能概念化地去理解行法的次第與成就,它是有過程的,就是從初地位到第七地位的道種智成就過程是受有法影響的。用佛教的語言來講,就是初地到第七地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是入有餘涅槃。七地之前的有餘涅槃,是說世間有法的影響尚未完全去除。從第八地以後進入無餘涅槃,即世間所有有法已經無法達到這裡了,所以叫無餘涅槃。
在聞法模式的概念裡,有時會有這樣的知見:有餘涅槃是有身體的,無餘涅槃是沒有身體的。確切講,這樣理解是不對的。有餘涅槃是指世間有法,即五蘊身覺知的一切法對行者還有影響;無餘涅槃是指五蘊身一切法對行者的影響已經去除,即菩薩樂住生死法界。因為當到達八地以後的菩薩成就時,入生死界對行者已經沒有影響。所以,不是說沒有身體纔到無餘涅槃。另外,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到八地以後,行者成就的不光是道種智,而且已經進入到成就別教一切種智的階段。
在圓教行法理論裡,成就一切種智要到等妙覺位。所以,站在這個角度,“到第八地時,道種智成就”這句話是沒錯的,但在行法上一定要認清楚是哪個種性的道種智成就。
這是站在《華嚴經》四十位行法的理論上,給大家解釋了四十位行法的精進次第。什麼時候在十住位,何時升進到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以及後面的行法如何到達灌頂位。
灌頂位有四個:十住位的灌頂住、十行位的真實行、十迴向位的入法界無量迴向、十地位的法雲地。確切來講,「灌頂」是一個種性的行法到達成就地時,要改變當前種性,上升到下一個種性。比方說十住位要到十行位,或者從聲聞乘行法到大乘行法,這是行者種性上的改變,也就是生命本質上的改變。這個改變,這個因緣能促成行者從一個種性上升到另外一個種性。而促成行者改變的因緣,或叫做善知識給行者「灌頂」。這樣,我們也就明白了密宗裡講的上師灌頂。如果灌頂之後,行者的種性沒變,行者的知見沒變,這個灌頂就不是真的灌頂。
進入到華嚴行法,就能逐漸體會到,把這些行法理論弄清楚後,再落實到我們的行法中,是真的可以從權教模式、聲聞模式,轉入到內在覺知模式的,我們的每一個理念上的突破都是灌頂行法,這是大家需要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