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尊、菩薩、和行者所入三昧的差別?
【問】:
《入法界品》的經首講到,世尊「入師子頻申三昧」,然後由普賢菩薩演說。在以前的諸品當中,世尊都是放光或直接說三昧名字,而到《入法界品》裡面,是世尊入三昧。末學的問題是:第一;世尊入三昩有何特殊意義?第二;與直接說三昧名字有什麼差別?第三;菩薩已無入出三昧的區別,為何這裏要說世尊入三昧?
【答】:
這個問題很大,我們儘量把它說清楚。在普光明殿《十定品》,有普眼菩薩在如來座前三請而不見普賢菩薩,然後普賢菩薩現身,世尊說十大三昧名,由普賢菩薩演說十個三昧的具體內容。問題提到的有世尊說三昧名,講的是十定品等覺位的經文內容,在這個行法裏面是有次第的,並且是以理論言說的方式來建立的。
普光明殿的所有行法都是在演說智慧建立的過程,所以它裏面的這些說法都是從理論建立的角度來說的。《入法界品》是把前面理論建立的過程濃縮,成為一種整體的在世間呈現的過程。因此,《入法界品》的經首是把前面所有的東西總和在一起而呈現出來的。
這裡問到“世尊入三昧有什麼特別意義”?
在普光明殿,絕大部分都是由菩薩演說,只有《阿僧祇品》和《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是由世尊演說,因為這兩品是直接詢問世尊的成就境界,所以要由他自己說。其他的時候,世尊雖在法會上,但世尊是不講話的;意思是說那個法會,實際上是我們自己的生命覺受,在它背後有一個根本的力量。
那個力量本身是通過一切法的生命活動、生命體驗來展示的。那個力量本身,我們自己是沒有辦法體會它。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普光明殿的大部分法會,世尊在場,但世尊不說話,代表這是本體普遍存在的一種力量。
若從本體的角度講,「世尊」代表一切法本體的覺知力量,這個力量一定要通過一一法的覺受才能建立起來,進而才能轉變成我們生命的體驗。那個核心力量不說話,表達的就是「世尊入三昧」。
那麼,在《阿僧祇品》和《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裡面,由世尊來說話又代表什麼?如果詳細講的話,我們就要把「一切法本體的存在」與「眾生個體生命的存在」分開。
從整體的一切法來看,每一個體都是這一切法中的一員。一切法作為本體,我們只是這一切法當中其中的一法,我們不是本體。這是從如來地一切法的角度來講的。所以一切法的存在本身就是言說,那個世尊不講話,他的呈現就是言說。
「呈現」是通過我們有情眾生的覺知、觀察、思惟的建立,來體現一切法的存在。假如說這個世界沒有眾生的覺知、觀察、體驗,完全是荒漠的一切法,那這一切法的存在對於我們生命來講是沒有意義的。講到意義,就是作為生命的因素,只有對這一切法生起覺知、觀察、思惟,乃至於理解和應用時,這一切法纔有意義。
所以,當世尊不講話的時候,是從一切法本體的角度來講的。如果世尊開始講話,或者世尊入三昧,由菩薩說法的時候,這是站在我們每個眾生自己的報身世間角度來講的。在我們的報身世界裏,每一個人是他自己報身世間的本體。
因此當講到「世尊入三昧」的時候,就要體會到,講的是一切法本體的那一個不說話的世尊,還是我們報身世間一切法呈現的時候,在我們的覺知、觀察、生命體驗當中的那一個世尊,要把這兩個分開。假如問,是否可以把這兩個完全分開?實際經典裏講到,是不能將它兩個完全分開的。
因為我們自己是這世界的一部分,這個世界本身是通過我們每一眾生的覺知性,這個覺知性最終還是回到這一切法的存在處。比方說世界是一個整體,在這世界裏面有一種生命活動因素是有覺知性的,當講到每一個眾生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實際上就是這個世界本身來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
我們從這個世界出發,如十信位是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普遍覺知、觀察,是基本的、直觀的,然後經歷報身世間的行法歷程,形成無上正覺。無上正覺最終的呈現,非在十信位體現的那一切法之外的,一定要再回到十信位裏講的那一切法中。這個過程就是從如來地的一切法,回到報身世間的智慧建立,再從報身世間的一切法智慧建立,回到如來地一切法當中。
這就是為什麼十信位是在普光明殿演說,住行向地是別教菩薩行法,也就是要在我們的報身世間來建立,到等妙覺位又再回到世間的一切法中,是這樣一個過程。
這裡談到“世尊入三昧有什麼意義?”我們把這個過程講明白就知道了,前面講到一切法本體的時候,然後他來說三昧名,那個世尊是代表一切法存在。他講三昧名是和十信位的文殊菩薩講《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裏面生起的諸法名相的意義是一樣的。它是從一切法存在轉到修行者自己的報身世間,來對一切法生起普遍意義的覺受過程。這是世尊入三昩的意義。
在《入法界品》是將每一個修行人自己的報身世間的建立,和世間一切法的存在總和在一起。其所在處相當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善財童子從福城東大塔廟出發,經歷五十三參行法到達普賢菩薩法界。普賢菩薩法界就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成就模式裏面。所以,它是一個輪轉的過程。
理解了本體上講的世尊的意義,和我們報身世間那個世尊呈現的意義,對於「入三昧」,還有「說三昩名」的問題,逐漸就能體會到了。
後面說“菩薩已無入出三昧的區別,為何還要說世尊入三昧”?這裏問的是在《入法界品》裡面為什麼世尊要入三昧。
在經典裏面講到「世尊入三昧」,從究竟成就地來說,他本身就是在清淨地當中,世尊沒有入出三昧的生滅法的呈現。但是當講到《入法界品》的時候 ,他總是要告訴我們,要言說《入法界品》,相當於結界一樣,畫一個範圍,在這個範圍裏面講《入法界品》。但是這個範圍不是我們世間法裏面畫一個圈圈,有圈外有圈內,不是這樣的。
這個範圍代表的是一種模式的建立。就像我們在經首看到【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就知道這一部經他要講什麼,因為他已經說到「祇樹給孤獨園」這個行法模式。世尊在這個地方的呈現,就是表達世尊入一種三昧。總體來講這個三昧,就是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的屬性下,來建立的世尊呈現。
我們講到的「入出」,是指一種模式的呈現,換成另外一種模式的呈現,當這兩種模式的因緣法發生改變的時候,在經典來說是入出三昧。從智慧建立的角度說,就是不同的模式呈現。
像在數學裏我們瞭解的某一類公式,當我碰到某一類問題的時候,這個公式就呈現。呈現就是入出三昧。它是隨着那個問題的生起來建立的,公式本身沒有入出的問題。但是從諸法呈現來說,是隨緣建立的。因此在《入法界品》最初講到「世尊入三昩」。入三昧其實是告訴我們,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成就模式下,他的呈現方式就是「師子頻申三昧」。
「師子頻申三昧」是形而上的一種存在,到《入法界品》要形成我們身心覺受上的一種存在。如何從形而上的一種存在轉到形而下的生命體驗、和生命存在,就要靠普賢菩薩的力量來建立,這個過程即是由普賢菩薩來演說。若是在普光明殿,就要由文殊師利菩薩來演說,就像在十信位,世尊足底放光,文殊師利菩薩生起,來演說十信位行法。所以,在不同的因緣下,世尊的顯現方式不一樣。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若沒說清楚,我們可以下次再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