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否詮釋一下十種智的具體內容?
【問】:
十住位裡面,初住位修行者依十種智而發心,到達初住位這十種智到底內容是怎樣的?
【答】:
十種智裡面,第一個談到的就是處非處智。在華嚴經十住位的經文裡面,十種智:是處非處智,過現未來業報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等等,一直到最後斷諸習智。怎樣依十種智而發心,最後經過十行位,到達如來地的十種力?
這十種智裡面講到智的時候,智是和覺知、觀察、思惟在一起的。簡單來說,智代表理性的思惟,不是把自我的知識、經驗堅固地加進去的那一個,就是智。
談到依十種智而發心,智是善思惟的運用、理性的運用。運用在什麼地方呢?在華嚴經裡面,它提供了十個方面。
比方說第一個,是處非處智,是處代表我知道這件事情這樣生起,就會到達那樣的結果,如果是另外一種方式生起,就會到另外一種結果,叫是處非處智。知道這種次第行法之間的差別,知道諸法之間的差別。而不是說某某某講的,以這樣的形式就能到達那個結果,這中間到底能不能夠過去,不是靠聽聞來的,而是靠理性的思惟能夠判斷出來,
這樣的方式是不是能到那個結果,就是是處非處智,知道二者的差別。
比如種種界智,智是理性的運用、智慧的運用。種種界,界是什麼意思?界是諸法之間的差別,就是諸法之間因為有差別才會有界,界是界限。山河、大地、草木蟲魚,是靠諸法之間的差別來分開的。假如我們建立種種界智,就是要知道諸法之間的差別,它核心的因素是什麼,要抓住最核心的東西。
比方說一個蘋果跟香蕉,它們之間有什麼差別?這時候理性是如何運用的,要能夠抓住它們核心的那個差別,而不是說共同的東西,沒有辦法區分出來的那一塊。比方說蘋果與香蕉,它們之間有什麼差別?它們都是水果,一個紅色的,一個黃色的,這個不叫差別,至少不是核心的差別。什麼叫核心的差別?就是蘋果這個因素,去掉這個因素之外,就不叫蘋果了。我們不能說蘋果是綠色的,所以綠色的叫蘋果,綠色不是蘋果的核心因素。
關於如何找到諸法的核心因素,我們以前也介紹過,就是當衡量某一法的時候,我們能夠針對這一法,能夠了知的所有因素通通列出來,然後一條一條劃掉。當我們劃掉某一條,劃掉之後,剩下的就不是這一法的時候,那一條就是這一法的核心因素。
像我們說蘋果,怎麼找到蘋果的核心因素?就把我們對蘋果的所有能夠瞭解的那些因素全都列下來,然後一條一條的劃掉。比方蘋果是圓的,蘋果是樹上長的,蘋果有綠色的,蘋果有紅色的,蘋果是甜的等等如何如何。都一條一條劃掉,樹上長的把它劃掉,難道樹上長的都是蘋果嗎?不是,可見樹上長的不是蘋果的核心因素,其他水果也可以是樹上長的。紅色的可以嗎?蘋果可能是紅色的,也不一定是紅色的,那這條可以劃掉。直到哪一條不能劃掉了,那一條就是蘋果這一法核心的因素。
種種界智,就是要讓我們明確在辨別某一法的時候,如何找到它核心的那一個因素,有別於其他法的那個因素,就是種種界智。
種種解智是指什麼呢?前面談到過般若智慧的運用,它有三個特點:一個是在概念上要準確;第二個,行法次第上要清晰;第三個,系統要完備。種種解智的意思是當我們要確定某一法,對它生起思惟、選擇、判斷的時候,要能知道在哪一個位置上、哪一種因緣下,是如何呈現的。就是這種言說是不是正確,我們要能夠把它鑒別出來。
比方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經上講的,當然是沒錯,但是落實在行法實踐中的時候,要能知道這是在哪一位行法上來運用的,是哪個行法次第上的核心因素。超出那一位行法次第,這個因素、這個標準可能就不適用。所以要把這些甄別出來,這個叫做種種解智。
哪一類眾生遇到哪一個因緣,他會生起如何的想法,我們要能知道,並確切明瞭,這叫作種種解智。
在十智裡面,還有其他的,天眼智,怎樣斷諸習氣,是否能夠證得,是否已經證得,諸根勝劣,凡夫種性是如何,聲聞種性是如何,都能有一個很確切的判斷方法,管這個叫做種種界智。
這些都是圍繞般若的三種屬性來建立的,這三種屬性從般若本身來講,第一是出於本體的,第二是自內顯發的,第三是周遍完備的。自內顯發的意思,就是一定要依於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建立的。這種行法裡面具體表現如何?怎麼知道我證得了般若智慧?就是要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能夠運用在不同的因緣下、不同的環境下,能夠判別出它最終是怎樣的結果,這些就是依十種智而發心。
十住十行位講的發心,是思惟層面的。當能夠把這些選擇、判斷,能夠運用到具體行法的時候,會形成一種反饋,這個反饋就告訴我們,我這種思惟在這種因緣下是不是正確的。所以這種思惟、選擇、判斷、落實,再反饋回來,來鑒定是不是正確的。不斷這樣的行法實踐,會形成一種自覺的力量,那個自覺的力量最終到達的就是如來地的十種力,這時碰到一種情況,你自然就知道它最終會是怎樣的方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