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有無執取?

【問】: 如何判斷有無執取?

【答】:

有經典曾說到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問一件事,天帝釋說是這樣的……。佛說:舍利弗你不要依照天帝釋說的。舍利弗尊者問,那應該是怎樣的?然後世尊就把天帝釋說的話再說一遍,並說按照這個就行。

這個敘述告訴我們,讀經文時,需要從問法主、法主的言說模式來體會其中的意義。

同樣,在般若經裡面也有同樣義趣的經文,仔細閱讀,法義無窮。比如,須菩提長者問佛陀:我如何能夠得佛授記,到達無上正覺?世尊說你要能得「無生法忍」。須菩提長者說:我是不是得「無生法忍」,就得世尊的無上正覺受記?世尊回答:不會的。然後須菩提長者又說:是不是我不得「無生法忍」,就得世尊的無上正覺受記?世尊回答:不是。須菩提長者又問:那麼我如何才能得到世尊的無上正覺受記?世尊回答:你要得「無生法忍」。

這段經文是說,這個「無生法忍」,須菩提長者再重復一遍是不行的,為什麼?因為他認定有一個「無生法忍」存在,所以還是有執取。

從經典的角度講,既要有言說,又要能體現出「不執取」。所以形成文字時,必須要這樣講,諸如法主、問法主等等。我們讀到這些文字時,要把這些因素全都要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回到自己的不共法行法中來,這時才能真正到達十住十行,乃至無生法忍。否則,我們看這些經典完全就是故事。

【問】:

明白了。在解讀的時候,一定要明白誰是法主、問法主,知道他是在什麼位次、什麼種性之後,才能理解真實的法義。

【答】:

因為佛經和哲學不同,佛經一定是能在行法中落實的。但是在以前的學法模式裡,因為解讀模式、密法言說這部分不是系統性建立的。所以解讀時,往往就會把經文當作故事來看,不能把它從文字轉成自己的身心覺受、轉成行法。這是在經典長期傳承時,存在的一種缺失。

比如《華嚴經》和《法華經》,其實行法模式在這兩部經中都說的非常清楚,但是因為解讀模式、密法言說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從經文轉成行法這部分就不知道如何建立了。我們也看到特別多的大德們都把《華嚴經》和《法華經》講的像神話故事一樣,這是非常遺憾的。

通過不斷的學習就能體會到,密法言說、解讀、把經文轉成自己的行法是非常重要的。若把這部分逐漸掌握到時,就能直接到達菩薩道種智成就,就一定能到達極樂世界的實報土。

另外,《法華經》中有很多都是密法言說,譬如:龍女轉身、到南方無垢世界成佛、多寶佛塔從地湧出、多寶佛塔有五百由旬高、縱廣兩百五十由旬等等,這些經文很容易被當作神話故事來解讀。如果是這樣,《法華經》原本的成就處就不能到達。假如我們能正確解讀這些法數,知道怎樣把密法言說轉成我們自己的行法,那麼行法模式就會完全不同。

在密宗經典中,像《毘盧遮那神變經》、《金剛頂經》,這些和《華嚴經》的世尊上升天宮,還有《華藏世界品》中世界生起的言說模式是完全一樣的,都屬於密法言說。為什麼叫密法?就是那些經文一定要用密法解讀。如果這一塊缺失了,經文的法義就看不懂,儘管文字都能看懂,但是如何把經文轉成行法,以及獲得成就顯然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