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是唯心主義》

2023-10-07

【問】:請教張師兄一個具體的行法。此行法類似鏡子的原理,一個人的根塵識都是自己一部分,即外境也是我。舉個例子,工作上出現一些很討厭的人,其行爲讓我產生了煩惱,我應懺悔並唸佛迴向給那個讓我難受的人。若從華嚴行法次第去定位,這個行法是屬於民間信仰的一種方便行嗎?

【答】:我們必須要給文化、給宗教留出合法的地位,並不是講民間宗教是不好的。但當我們進入到華嚴行法的時候,總體上要把行法實踐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報身世間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另外一部分是處於本體界的,也就是共法世間的萬法因緣生。

有些修行者認爲佛教是唯心主義的:譬如:我認爲是這樣的,或者說這世界是我投影出來的,這些都是基於唯心主義的,而佛教不是唯心主義。

當講到我要回向給某某的時候,要知道在這個過程中,行法實踐者就是我們自己。當您唸佛迴向給親人,迴向給某一個人的時候,第一獲利益的是您自己。因爲在這個過程中,您自己需要反思這件事情,我哪些地方不清淨了…….所以第一個利益獲得者是自己。第二個就是如果沒有具體的行爲,您的這種迴向本身就不容易直接到達對方。依照華嚴行法,針對這樣的同事,您必須要找到一種確切的合作方式能夠讓雙方都能歡喜。客觀來講,實際上很難找到這樣的方式。有些人看您就是不順眼,所以您要儘可能的把這些事情變成最低幹擾,不要幹擾他,也不要幹擾您。這也是爲什麼說普賢菩薩法界有一個不斷拓展的過程原因。

佛教總體來講,當定義某一法的時候,基本上要把它分成兩部分,一個從本體的角度去定義,第二個就是從差別智的角度去定義。本體是指這件事情的本身是怎樣的,它是什麼樣的屬性?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本然存在是沒有邊界的。第二個就是從您自己的體驗去想清楚這件事。

我們常常認爲我們每個人的世界是沒有邊界的。確切來講,我們每個人的世界是有邊界的,而一切法普遍存在與本然存在的本身是沒有邊界的。我們的世界邊界在什麼地方呢?在眼耳鼻舌身所能拓展到的一切法,這是我們自己世界的邊界。但是我們生命當中有一種力量,可以讓這種邊界不斷的向外拓展,而這個力量是沒有窮盡的。

當您碰到某一法,它在您的體驗中,以前沒見過, 而這恰恰是您要拓展自己的智慧要涵蓋這一法的時候。所以這時您要去怎樣解決它?剛纔您談到說我去唸佛,迴向給他沒有錯,但是否有作用?不知道。或者說我讀經迴向給他,是否有作用?不知道。但是念佛和讀經迴向的過程,對您是最有作用的,它能讓您生起清淨心,生起梵行清淨,生起感恩心,這些都是對的;但是否真的能夠到達對方形成世間因緣?不知道。那怎樣才能做到必然的,穩定的,能解決問題呢?要生起世間因緣,要有身所作爲,要找到一種應對方式,解決此法所造成的影響。

站在華嚴根本智行法的角度,或者準確來講,不一定符合我們一般認爲的佛教行法。比如佛教普遍推崇謙和、柔順、禮讓,但是面對某一法生起的時候,可能這三個都是沒用的。恰恰您要生起怒目金剛相纔是有用的。所以在佛教裏不單是有菩薩低眉,也要有菩薩的怒目金剛,也就是要找到應對這一法的方式。

在以往的共法別教裏面,我們是有邊界,有取捨的,認爲佛教行法應該是這樣的,而不願意取着另外一種方式。但在世間因緣法裏面,依根本智的屬性、規定性來講,真正能讓您獲得梵行清淨的能得解脫的,不一定是您認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