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戒定慧的問題
【問】:
關於止觀的問題,我確定一下是否理解對了?剛才講到戒定慧,在大乘行法裏的解釋是有一點不同。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聲聞乘是有次第的,到了華嚴的行法裏,三就是一,就是說慧也包含了戒、定。因為在《解深密經》的經文裏講到【心於一切細相現行尚能棄捨,何況粗相】。
就是說當那個心能夠覺受到,能夠看清楚這麼細相的時候,其實慧已經在裡面了,因爲需要定才能看清楚,而且已經能夠棄捨掉,也就是說非常微細的戒已守住,何況粗相。是這麼解釋嗎?
【答】:
不要把戒定慧分開,說這個叫「戒」,這個叫「定」,那個叫「慧」,因為它們是同時生起的。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佛教中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那麼,什麼叫「緣」?在最早的聲聞行法中,或者叫人天行法中,見到善知識,見到有人給我們宣說,我們能夠生起信心,這叫「緣」。但是,在大乘行法中,把能夠於身心覺知一切法生起善思惟叫做「緣」。為什麼?因為從大乘菩薩修法來講,生起善思惟,本身就是內在智慧力的生起,就是內在的覺醒。假如內在的覺醒不能生起,佛當然是不能度化的。因此「緣」這個理念在不同的行法模式裡是不同的。
關於戒定慧也是一樣的。每一個行者在不同的階段,戒和定的模式都是不一樣的。至於「慧」,聲聞種性的「慧」成就,相當於到達《華嚴經》的十信位或者十住位。但是,對於大乘行法來講,慧是修「定」的。因為當我們智慧真的生起,能看到諸法因緣、諸法流轉時,就是菩薩法眼成就、慧眼成就。因為有法眼、慧眼的成就,所以才會定。
所以菩薩道種智行法裡的「慧」,是指知見與思惟要能夠生起入世間的應用,這個「應用」即是「慧」。所以,在到達華嚴行法十迴向位時,十方雲集的菩薩才會放光;「放光」是代表十迴向的「慧」應用生起。
所以,華嚴十住、十行就是大乘菩薩的「定」,但是對於聲聞別教行者來說,實際上已經到達了「慧」。因此,不同的種性、不同的行法階段,戒定慧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今後不管是看到哪一部經典,或者說看到哪一位行者,在討論具體行法內容的時候,一定要結合種性、行法階段以及所處的因緣來討論,才會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