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間善法和清淨法與極樂世界的有何區別
【問】:
P86:凡夫地的善法世間和清淨世間,生命不能得到真實解脫,沒離開三界。 ……很像淨土,但並不是佛教所說的修行成就的淨土。是否指依然是凡夫種性分別執取的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土和方便土,這個方便土跟凡聖土是否就是所謂的清淨世間?他的種性不改變的話,就「見不到阿彌陀佛」,「生死苦受一點也不會少」。很多善知識弘揚淨土,說到淨土的殊勝處,就是帶業往生,不斷惑業而出生死。這是不是說,這些能不斷惑業出生死的眾生,已經不是分別執取的種性了?又或者往生者能意識到這點,並在這個清淨世間精進修行,提升種性,是否最終也可以證得阿裨跋致,成就自己的報身世間,莊嚴自己的淨土?
【答】:
這個問題與前面的問題有關聯,我們一步一步來回答。
佛教中所說的淨土是由兩方面的因素來建立的:一是一心清淨,二是修法精進。如果只有一心清淨,修法精進的部分還沒有完全生起,那麼實報莊嚴土就不能到達。實報的意思是指在我們自己的生命當中能生起的,叫實報,不是別人給的。往生淨土,一心清淨一定要具備。如果一心清淨與修法精進都不具備,那就不能說往生到淨土。
到達一心清淨就到達淨土,但是如果沒有在一切法中生起道種智行法,就只是在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菩薩道種智行法是華嚴別教行法,是不共法報身世間的行法。而世間善法和世間清淨,與往生到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的善法與清淨世間是不是一樣的,這需要仔細辨別。若世間善法和世間清淨是靠遠離一切法因緣到達的,一旦見到一法、生起一法時,分別執取也隨之生起,這就不是真實的解脫。
對於世間善法和世間清淨是靠遠離一切法因緣來到達的,這一類的修行者過去很多,包括外道修行者。他們靠住在深山老林,遠離社會、遠離一切法生起的因緣,這時的善法與清淨就是世間善法。他們往往以為自己已經到達極樂世界的清淨地了,其實不是,只是遠離了一切法生起的因緣而已。
佛教中講到的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是指要能夠見一切法,能生起一切法,同時又沒有分別執取。這裡講的見一切法,生起一切法,並不是要生起道種智行法,而是首先要到達見一切法而不分別執取,這時纔是佛教所說的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
見一切法,生起一切法的意思,是指淨土成就要在世間一切法中,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來建立,而不是靠遠離世間因緣來建立。換句話講,躲進深山與世隔絕的那種一心清淨,不是實際的一心清淨,它只是世間清淨。
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清淨世間,跟世間善法的清淨世間,雖然帶來的覺受都是清淨的,但是前者是能見一切法、生起一切法,是真正的解脫。後者則是躲在深山老林裡,不見一切法,不生起一切法,因此不是真解脫。
當然世間還有一些行者,不是到深山老林裡,而是止息自己的知見與思惟,用第七意識看住自己,不要生起知見和思惟,這就是到達無想定,無想定也不是究竟的解脫。
所以對於世間善法、世間清淨和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土、方便土裡所見到的善法和清淨,大家一定要區分清楚。
凡夫種性的行者具有分別執取的習氣也是可以往生的,但條件是當這種分別執取的習氣生起時,自己要能夠覺察到,能夠止住。
止住是指停止分別執取的相,而不是止住一切法的可見相和生起相。再強調一下,往生極樂世界的修行者要能見一切法,要在自己的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建立一心清淨。
當分別執取的習氣生起時,要能夠止住分別執取的相,不然凡夫種性的習氣就會現前。比如惡緣現前時,要能知道止住就是不再分別取著惡緣所產生的影響。
惡緣現前我們對它有厭煩,有嗔恨,那麼止住我們的厭煩與嗔恨,就是止住分別執取相,而不是止住外在一切法的生起相。用經典的語言,講到空一切法、止住一切法,是指要把執取相去掉,而不是要去掉一切法的可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