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位行法與四智、十波羅蜜的關係
【問】: 四十位行法與四智、十波羅蜜的關係?
【答】:
四位行法與四智行法一一對應:十住位即大圓鏡智,十行位即平等性智,十回向位即妙觀察智,十地位即成所作智。其中四位行法中,每一位裡面的十個位次即是十波羅蜜行法在相應行法中的核心體現。比如十住位中,初發心住、治地住等至灌頂住,分別對應十波羅蜜中的佛、法、僧波羅蜜至願、力、智波羅蜜。同樣十行位中,歡喜行、饒益行等至真實行,分別對應著十波羅蜜,十回向和十地位,亦是如此。
四位行法中各自的十位行法成就,即是十波羅蜜的相應成就。雖然四位行法的核心是十波羅蜜,但是十波羅蜜在四位中的顯現行法卻不同。十住位中的十個位次,著重十波羅蜜在大圓鏡智方面的成就,十行位中的十個位次,著重十波羅蜜在平等性智方面的成就,十回向的十個位次,著重十波羅蜜在妙觀察智方面的成就,而十地位的十個位次,著重十波羅蜜在成所作智方面的成就。
十信滿位剛剛轉入到見性位,即初住位成就,從初住位有兩個方向的精進,一個是沿著十住位之十波羅蜜方向生起精進,一直到十住位,另外一個就是沿著四智方向生起精進,即初行位,初回向位至初地位。兩個方向都是次第生起,後一位的成就依靠前一位的成就。換一句話說,一個初地位成就的行者,可能十回向位並沒有到達圓滿,但是因為初地位成就,其初住位卻一定成就。
從詳細的次第上說,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十地並非一一對照的獨立地生起,每個位次上的十位行法亦然,作為一個整體,也就是說,儘管進入初住位的行者可以沿著兩個方向精進,但是十住位的方向上要多一些,甚至直到第七住位成就之前,初地位的行法是不能夠真實實行的。因為登地位的行法成就,是依於自性根本智成就之後的世間法界差別智成就,而行者真正證入自性根本智最低需要到達第七住位才真正完成。
四位行法完全到達圓滿位的時候,亦即是第十住位,第十行位,第十回向位和第十地位圓滿,從此之後,方可進入等覺位修行。
普光明殿是內在智慧地的成就,並非世間的行法顯相,不同於《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可以有世間處所的不同來表達行法次第,但是為了說明智慧增盛,故用世間名相來表達,這就是須彌山頂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和他化自在天宮四個處所的法義。
十波羅蜜 |
大圓鏡智 |
平等性智 |
妙觀察智 |
成所作智 |
|
十住 |
十行 |
十迴向 |
十地 |
||
初 |
佛 |
初發心住 |
歡喜行 |
普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
歡喜地 |
二 |
法 |
治地住 |
饒益行 |
不壞迴向 |
離垢地 |
三 |
僧 |
修行住 |
無違逆行 |
等一切佛迴向 |
發光地 |
四 |
精進 |
生貴住 |
無屈橈行 |
至一切處迴向 |
焰慧地 |
五 |
禪定 |
具足方便住 |
無癡亂行 |
無量功德藏迴向 |
難勝地 |
六 |
般若 |
正心住 |
善現行 |
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 |
現前地 |
七 |
方便 |
不退住 |
無著行 |
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
遠行地 |
八 |
願 |
童真住 |
難得行 |
真如迴向 |
不動地 |
九 |
力 |
法王子住 |
善法行 |
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
善慧地 |
十 |
智 |
灌頂住 |
真實行 |
入法界無量迴向 |
法雲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