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中的菩薩說法後「作禮而退」的義趣
【問】:
我最近因為正好在讀《地藏經》,以前沒注意過,學了華嚴後,好像有點兒意識在那兒。讀經的時候發現,裡面講到某某菩薩退了,如第三品的摩耶夫人,一直到第六品的普廣菩薩等等,還有那些閻羅王等。我在想,是否作禮而退,表示他要進入到下一次第行法。但還有些不明白,為什麼不是到經的最後才說退呢?而是一個個分開的,每一品裡面都是這樣退。這裡有什麼意義?還是說只是它的一種言說方式。我想是否因為這些眾生,他們的種性不同,所以是分開說的?
【答】:
這是關於解經的問題,比較詳細。就是說,《地藏經》中一個菩薩說完話之後「退」去,不是在經的結尾,而是在中間某一會中
總體來說,地藏菩薩的種性、成就是超越華嚴行法的四智行法的。以前我們講過,在四智行法裡,每一位行法到達灌頂位時,像十住位的灌頂住,十行位的真實行,十迴向位的入法界無量迴向,十地位的法雲地,就是密法言說中的四位菩薩,即文殊、普賢、觀音、彌勒。地藏菩薩是超越這四位菩薩的,所以是到達法界體性成就的部分。因為地藏菩薩已經到達等覺位以後了,所以當然包括前面所有法的成就。這是從總體來說的地藏菩薩種性。
問題裡提到的某一位菩薩說法後退去,和《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每一參所參菩薩的生起和退去有相同的意義。當某種因素的思惟形式已經建立,或者成就了,用經典的語言就是「退去」,是講這一個因素的出現、說法、隱滅。這是從這一法來說的,代表這一法說完了,就隱滅了。
如果從次第行法來說,往往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即後面這個行法,只有在前面的行法隱滅之後才能生起。比如《法華經》講到舍利弗尊者三請佛陀演說法華行法後,佛陀說:可以,你請三次了,我給你講。這時就有五千比丘退席。這裡我們要把這個言說順序看清楚,就是舍利弗向尊者請法,世尊答應,之後是五千比丘退席,然後有弟子問,他們為何要退席?世尊回答:因為他們聽不懂,不是這根性。就是說,只有五千比丘退席之後,世尊才會講法華行法。
如果依照世間文字來說,有時解讀就會有偏差。比如世尊告訴舍利弗尊者,因為五千比丘聽不懂,所以他們退席了。但若從文字的順序來看,就會發現這裡有一個問題,即五千比丘實際根本還沒聽《法華經》就退了;並不是世尊講到一半,他們聽不懂才退的。因此,為什麼世尊還沒有講法華行法,他們就要退?大家要把這搞清楚。在很多註解裡,實際上都沒有講這個原因,只講「世尊說的,他們聽不懂,所以就退了」。
我不知道您在學《法華經》的時候,有沒有對「他們並沒有聽就退了」有疑問。前面提到,從行法生起的角度來說,只有把五蘊身對我們的幹擾、困惑去掉,把別教行法、聲聞行法的那種習氣去掉,纔能夠真正生起法華行法。不去掉,世尊就不會講;只有去掉之後,世尊才會講法華行法。這是「五千比丘退席」的意義,就是說,如果不退,後面的行法就沒辦法生起。
所以「退去」所代表的並不是佛陀說法,五千比丘聽不懂,然後退席。佛陀講的「他們聽不懂,所以就退了」沒有錯,我們要反過來體會。實際上,作為修行者,一定要把凡夫模式、外道模式、聲聞模式的這些理念去掉之後,法華行法才能生起。生起的這個過程,用經典的語言來說,就是世尊演說法華行法。
當您要修習法華行法的時候,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五千比丘是不是退席了。只有退掉之後,才能生起法華行法。所以《地藏經》裡面您提到的這一些,去仔細體會,有兩種意義在裡面,前一法不退掉,後面沒辦法繼續。
有的時候解經不容易。大家一定要把前後的因緣,特別是經首表達的種性看清楚,要多問一些為什麼,這樣往往經文裡的意義就會凸顯出來。凸顯得越清晰,這部經典還原到自己的行法才會越準確。真的還原過來了,就是智者大師講的「靈山一會儼然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