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語意入滅盡定的順序在有些經典存有差異,怎樣理解?

【問】:

在二十八講裡引用《中阿含》與《雜阿含》的兩段經文,身語意入滅盡定的順序不一樣,怎樣理解?

【答】:

二十八講裡講到生起一切法,或者講從滅盡定生起的時候,與入滅盡定的順序是相反的。生起的時候是按照意地先生起,然後語業生起,身業生起。我們修行實踐、證入的時候,是按照身語意的順序去證入的。

這裡引用的這兩段經文有一點差別。

在《中阿含》裡的順序是這樣的,比丘入滅盡定時,是先滅身行,次滅口行,後滅意行。這是修行者入滅盡定的時候,按照身語意的順序入滅盡定的。然後從滅盡定生起時的順序,先生意行,次生口行,後生身行,是反過來的身語意和意語身的順序。

但在《雜阿含經》裡面跟這個有差別。這裡講到入滅盡定的時候,是先滅語行,就是口行,次身行,次意行,身語意前面這兩個是反過來的,跟前面說的是反過來的。從滅盡定生起的時候,意業先起,然後是身行、口行。這裏是先口行,後身行。問題是說為什麼《中阿含》與《雜阿含》不一樣。

對於這一點不要執著它。我們在前面講到十波羅蜜行法最後三位一生補處的時候,介紹身語意入滅盡定,身和語都是以差別智行法到達一切法盡無餘的;意業入滅盡定是從總持力,從力量的角度去講的;把這兩個分開就容易理解了。至於前面身業、語業,這兩個都是在差別智行法裡的,哪個在先哪個在後不執著就是,如果詳細來講,這兩個是一體的。

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三賢位的智慧成就與十地位的行法實踐,它有一個相互反饋、相互促進增勝的過程。並不是說,我修行先成就十住位,而十行位、十迴向、十地位等於零,不是這樣的。實際這四位行法是一體的,要看我們關注在哪個階段。當我們關注在十住、十行、十迴向的時候,十地位給我們的就是一種反饋。譬如怎麼知道得三賢位的金剛種性智慧成就呢?就要去實踐,實踐的時候給我們一個反饋,這個反饋也可能跟我們的預期是有差別的 ,這是別教行法裡面必須要有的審核機制。審核是通過什麼審核的?通過心思惟法與身所做法之間的這種反饋,是不是相應來相互調整的。

所以身業的作為和語業的思惟,很難講哪個一定在前,哪個一定在後。世尊在上座部經典裡也講過,智慧法、心思惟法與身所做法,它們是非一非異的。

我們把身、語、意這三個分成兩部分:身業和語業是我們行法能關注到的一面,是道種智行法能夠到達的。意業是形成一種力量,把這兩個分開就可以了。

經文裡面這兩段經文順序上雖有差別,但它根本的意義是不影響的。這裡並沒有講從滅盡定生起時,是身先起、口先起,最後意再起,若這樣就不對了。所以我們把核心的東西抓到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