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性成就與菩薩加持

【問】: 何謂種性成就與菩薩加持?

【答】:

種性成就是指基於種性的知見建立和境界現前,它是自然而然的呈現,非作意所得。比如,凡夫種性成就娑婆世界,凈土種性成就極樂世界,如來種性成就圓滿法界。《金剛經》中須菩提長者說,如果他自己說「得阿羅漢」,世尊就不授記長者「得阿羅漢」。這是阿羅漢種性,成就清凈解脫。此外還有外道種性、三途種性、一闡提種性等等。修行可以改變種性,但是佛教行者最終成就的如來種性,並非是簡單的自我修改。

佛教經常提到菩薩加持和佛力加持。不同種性、不同思惟、不同行法,對於加持的理解不一樣。聲聞乘強調事相上的加持,比如見佛加持。早期的經典中,只有事相上見到佛陀叫「見佛」,除此之外都不是「見佛」。但是,對於緣覺和菩薩,思惟和正法相應就是「見佛」。對於圓教行者,起一個念頭是生起智慧相,就是「見佛」。經典中的摩頂加持,從文字上看也是事相上的加持,但是從菩薩思惟來看,代表智慧力的增上。而對於密法行者來說,意義就更加重大。

在《華嚴經》,修行者的行法和思惟,與自性地法相應,就是菩薩加持,或者是佛力加持。與根本智相應的是佛力加持,與差別智相應的是菩薩加持。不同階段的修行者,加持形式也不一樣。

加持是從自性地生起的,不是外來的。比如修觀世音法門,見到眾生苦難,生起慈悲心,這種慈悲心和觀世音菩薩法門相應,這種相應用佛教語言表達,就是得到觀世音菩薩加持。觀世音菩薩是自性地中的菩薩,加持就是行法增上。   

如果思惟模式和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時候的思惟模式相應,龍樹菩薩集結《華嚴經》的成就智慧,我們也會自然得到龍樹菩薩加持。少分相應得少分加持,完全相應就是菩薩成就。

在最初的修法階段,加持力確實需要外在的因緣導引才得以現前,比如,美好的願望能夠給自己很好的加持,誓願力也是一種加持力等等。但是最終需要從自性地生起。

《華嚴經》第八地成就之前,菩薩加持和佛力加持的主要表現,在三賢位就是生起世間法相應智慧,在登地位就是成就道種智。第八地成就之後,行者見一切法真實,靠佛力加持生起更加微細和廣大的成就。入普賢菩薩法界,這時就是金剛為地。

加持是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說的,如果從成就者的角度來看,佛力和菩薩力,是指一切智和道種智成就,是不動本處而廣至十方法界度諸眾生。

種性成就與菩薩加持總體來說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