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五戒得人身的微細法義?

【問】:

以前我們的理解得人身很難,因為若要得人身需修五戒。如果不修五戒,估計再輪回的話,絕大多數都是得不到人身的。但是“在「本能」的力量和「識」的力量所呈現的色身差別”的答疑裏面,講到卻是貓還是貓、狗還是狗、人還是人。感覺這個衝擊特別大,是不是這裏面還有更微細的法義?應怎樣理解?怎樣運用到自己現在的修行上?

【答】:

我們不要把宗教語言只放在宗教的範圍裏面去討論。若這樣的話,它就會變成一種宗教性的東西。

比方說佛經上講,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我們怎樣去解讀佛說的道理呢?是從宗教的角度來解讀,還是從真理的角度來解讀。若解讀的方法不一樣,那麼,所得出的結論也就不一樣!

如果佛教從宗教角度解讀的話,可能其他宗教並不這麼認為,只是我們佛教的修行者認為是這樣而已。若如此,佛所講的就僅是針對一部分人的,並不是針對所有眾生。換句話說,在佛教圈子裏的人,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而其他宗教的人另當別論,他們或者不用修五戒十善就能得人天身,或者說還有別的方法能得人天身,或可能他們即便修五戒十善也不會得人天身。這些都是用宗教的方法來解讀造成的,出了宗教這個圈子,佛的說法就不適用了。

如果按照真理的角度來解讀佛所說法,那麼真理就有普遍性。也就是說不論是不是佛教徒,甚至不論是不是人類,必須要修五戒十善,才能得人天身。也就是說,其他宗教的人,甚至其他種類的眾生,修行五戒十善,同樣能得人天身。假如我們去考察其他宗教的教義,就會發現,那些戒律的核心內容,無非都是五戒十善,都是要限制人類本能上的、等同於其他種類眾生的慾望的力量,比如:淫殺盜妄,而限制這種本能慾望的力量,最後才能獲得解脫。在這一點上,佛的說法和其他宗教都是相通的,具有普遍性。

至於畜生類能不能生到人天,按照佛陀的說法,同樣要看能不能修五戒十善。不能說這個說法對畜生類就不一樣,不會說動物的標準要低一點,不需要修就可以到人道,不會的。人道、畜生道的「門」絕對不是一邊大、一邊小的,是平等的。因此,如果人不修五戒、十善就到畜生道,同樣,畜生若想到人道也要修五戒十善。

我們需要去衡量五戒十善的內容,為什麼要有五戒?五戒和十善都是依於修行者的辨別力、選擇、自我約束的能力。以這種能力來到達心地的純淨、行為的純淨,這樣的模式纔是人天模式。這裏並不是講這個人天模式是指色身是人的形象,還是說不是人天的形象。世尊的講法既然把五戒、十善作為人天的核心,也就是說具有五戒、十善生命力量的形式纔可以到達人天的範疇。

另一個是真理有確定性。個體是能確切體驗的,以此確保真理不是一種空洞的思想,而是能體驗和證得的。佛教中講到的證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不是靠分段生死,由色身的轉變去獲得的,而是在當下的起心動念處獲得。往生人天、極樂世界、十方世界都是在當下的一念就能證得,不需等到分段生死由色身的轉變來獲得。只有在民間信仰中,才會要等色身的轉變,那是另外一回事。

在聖賢教育裏面,把這種雖有人的形象,卻與五戒十善相違背的人,稱其為不一定是人。像孟子講的:「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所以,並不在乎你是不是有人的形象,在孟子看來人要有「側隱之心、厭惡之心、是非之心、謙下之心,」,有這四心的才稱得上是人。也就是聖人們看重的是用心模式,不是看所現的形狀。

佛教也是一樣,佛教說以五戒、十善到達人天,是指分段生死的色身沒有了,再去往生人道、天道;還是說我們要具備五戒、十善,這種內心本身呈現出來的纔是人、天的屬性;這需要確切定義。若以分段生死來看,人、天眾生與畜生道一定是平等的,即彼此往生的門是對開的。所以,要想往生人、天道,畜生類也必須要具有修五戒、十善的能力纔可以。五戒十善怎樣修?要具有分辨力、有抉擇力、有選擇力、有反思力才能成就。若動物也有這個能力,一定也能往生到人類。如果否定的話,我們要看清楚它們是怎樣到人道來的。

總之,這兩種解讀,從宗教角度來解讀佛所說法,和從真理的角度來解讀,所得出來的結論是不同的。需要自己來衡量佛陀在講什麼。

【問】:

以色身分段生死來講,我們要得人身就要修五戒十善才行,是這個意思吧?

【答】:

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色身,這不是我的意思,我是按照很多人的理解來講的。從本質上來講不是這個意思。

【問】:

我知道您本質上不是講這個意思,但是因為有些同學是剛剛接觸華嚴,或者是對華嚴感興趣。但是在接觸華嚴之前,我們燻習的都是這種分段生死,還沒有進入到華嚴變異生死的層次。所以疑惑得人的色身是不是需要修五戒十善?如果是的話,為什麼這一生會做出完全相反的行為呢?好像這個串習力一點都沒有了呢,這是第一個疑惑。第二個疑惑就是如果是通過修五戒、十善能得人的色身,不修五戒、十善的則墮落到三惡道。但為什麼我們人類的數目會越來越多?應該是越來越少才對,因為都已經被淘汰掉了。第三個疑惑就是我們修淨土宗最關注的就是最後一念,即便我們修了五戒、十善,如果最後一念起了嗔心,會不會就墮到三惡道去?比如說最著名的一個公案就是阿育王在臨終的時候,因為扇子掉在他身上,他起了一念嗔心,就到蟒蛇道去了。可是阿育王在世時做了那麼多好事!

【答】:

我們討論的一些內容可能與大家期待的答案會不一樣。首先要搞清楚,對於一些說法是需要存疑的。為什麼呢?因為宗教以一種文化的形式、思想的形式傳播到現在,它已經演化出來各種各樣的理念、說法。我們現在學習《華嚴經》、學習佛陀的思想,就是要爭取回到《華嚴經》和佛教原本的教義上去,世尊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他在說什麼?

這些若從實際意義角度、從真理的角度來講,和宗教沒關係!因為宗教是有一個圈圈的,恰如文化是有圈圈的一樣,把佛教設定成宗教形式,設定成文化形式就是有圈子的,出了圈子可能就不對。但是在圈子裏面,我們認為它對,它就對。有圈圈的東西,從根本上講,尚未到達真理的層面。

比方某些宗派,認為只要信他就可以,至於別人怎樣認為並不重要,因為是在宗教形式裏。就好像在佛教的宗教形式裏說,我們念這個就可以,或者說做了某件事情之後就會墮到哪一道去。對於其他的宗教怎麼看,我們並不在乎,這就是在文化的圈子裏和宗教的圈子裏的討論。

我們現在學習佛陀的思想,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世尊告訴我們的是這種圈圈的形式嗎?這是事實真相嗎?如果是事實真相,就與這種圈圈是沒關係的。也就是說在這種圈圈裏面、在我們的宗教裏,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可以的,完全可以不接受其他理性的質疑、思想質疑。但是世尊講的話是這樣的嗎?所以要看清楚纔行。

我們淨土宗的同學非常關心最後一念的問題。最後一念是不是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這種說法本身已經把它畫到圈圈裏了。如果我們在佛教領域來討論這句話,實際上,世尊所講的經典語言可能都與我們的理解有差異。

最後一念是不是決定我真的往生到那去?世尊在很多經典裏所講的不是這樣的。如同在《阿含經》裏世尊給摩訶男講的,摩訶男尊者也有這個疑惑,他說我修行的時候還滿清淨的,但是我發現周圍的人總是幹擾我,我可能會受他們影響。世尊說:你不要管這個,只要好好修行就可以了,因為當修行已成為你生命裏主導力量的時候,這個力量對你是有用的。所以,世尊不在乎你最後的一念,他在乎的是你核心的力量是什麼。

如果我們很在乎最後一念能不能往生,若不用宗教語言這個是沒辦法討論的,為什麼呢?因為對很多修行者來講,可能最後一念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我願意在這個圈圈裏。我們不是講對錯的問題,而是指在這個圈圈裏。假如最後一念這樣至關重要的話,就會有個問題,是否我一生都不要修行,只靠最後一念就可以嗎?

放在現在它就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方式去解釋?是用宗教的形式去解釋,還是回到世尊言說的思想體系裏面去拷問一下,世尊告訴我什麼?世尊想告訴我什麼?世尊究竟要告訴我什麼?

譬如修五戒十善得人身的問題。既然是真理,就具有普遍性、獨特性。普遍性的意思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獨特性的意思是我們能夠體驗它。普遍性的意思是,如果世尊講到修五戒、十善得人身,那麼要得人身必須要修五戒、十善,這是對等的。如果畜生道眾生要得人身,也必須要修五戒、十善。這就值得拷問了。因為我們沒看到一個畜生道眾生每天在唸經、在修五戒、十善,我們能否認為它能夠到人天道嗎?

況且人天道到底指的是色身,還是指的覺知性的一種模式。這個我們沒給過答案,只是一種啟發,大家自己可以去下結論。

因為在這個時代,有些說法是在宗教圈圈裏來解釋的,有一些是在思想文化的圈圈裏來解釋的,有一些在哲學裏面,是否要回到聖者本來的意思裏面去?

剛才舉過的例子再重復一遍,孟子講「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還說人有四心「惻隱之心、謙下之心、厭惡之心、是非之心」。是非之心就是智慧心,要有反思自己的能力,有這四心,就是人。反過來,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這個人就是禽獸。孟子並沒有講你有沒有人的形狀。

這是關於問題裏提到分段生死的時候,我們的色身該是什麼樣的。從真理具有普遍性與獨特性的角度,我們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至於色身是怎樣的?形狀是怎樣的?大家要自己去下結論。

【問】:

因為我們好多同修只聽到一種聲音,我們從來也沒有去思考,沒有想過自己需要翻開經典去讀讀《阿含經》,瞭解世尊真實的意思。當有不同的聲音的時候,我們就要問問為什麼會不同?它的出處來自哪裏?需要回到世尊的經典,理性地去瞭解世尊到底在講什麼,是嗎?

【答】:

這個要看修行者自己怎麼定位。

【問】:

孟子對於人的定義,也就是雖然有這個色身,但是不符合人類的修五戒、十善的思惟模式。我能體會到身邊的一些人,怎麼跟他講,他都不會生起覺悟的心,或者有欲樂去提升自己的心靈,昇華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能這就是孟子所描述的,是不是?

【答】:

假如我們把佛教的整體思想核心挖掘出來,會看到實際上世尊的言說不是要創立一個宗教,而是要把人的生命真相揭示出來。像孔子、孟子,釋迦牟尼佛,他們都是要把人的生命真相揭示出來。不管是在世間法裏揭示,還是在出世間法裏揭示,都是要做這個工作,宗教是後來才形成的。

他們在揭示人的這種生命活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他們其實彼此不認識,但講的都是相通的。比方說孔老夫子講「仁」這件事:「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就和我們佛教裏講的「當下成佛」是一樣的。孔老夫子說我有一個思想是「一以貫之」的,我的思想理論裏面有一個最核心的東西,就是「仁」。「仁」是怎樣呈現的?孔老夫子說:「仁遠乎哉」,「仁」這個東西離我遠嗎?「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我想做到「仁」這件事情,它馬上就能生起。意味著「仁」是基於人性建立的,不是基於外在的一切法而建立的。所以「仁」這個字裏面最核心的是要清淨、要真誠,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你想做到清淨和真誠,馬上就能做到。不需要其他的因緣,說我要等到下一班公車到了,我們那個「仁」才能到,不會的。

講到修習淨土的修行者,要等到最後一念,阿彌陀佛敲門來接我,我纔去往生,這一定跟佛陀講的不一樣。因為佛陀的講法一定是自內顯發的,自內顯發是不需要因緣的。譬如無論是到如來地,還是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都講無量光、無量壽,其實這些都是從自性本體的角度講的。

回歸自性也好、見性也好,為什麼可以出離生死?因為性是本來就有的,我們認識它,還是不認識它,它都不在生死當中。因此,當我們回到自性一切法的時候,它是遠離生死的。遠離生死的意思,就是說它是不依因緣而生的。假如我們要往生到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我們還要等着有人敲門說我接你來了,那你大概永遠等不到;或者說等到了有人敲門,可能那還是生死法。因為我們等的這件事情本身,是靠生死法來完成的,靠因緣法來完成的。凡是在因緣法裏面的,一定是在生死法界當中。

所以這是很嚴肅、很直接的問題,可能我們聽上去覺得蠻彆扭、蠻痛心,覺得難以接受。但難以接受也沒辦法,世尊講的就是這個。

孔老夫子講的也是一樣:「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們只要想做,它就會生起,因為這是人性的一部分。像孟子講人要具備四個條件:惻隱之心,一直到是非之心,這是人特有的,只要用它,它馬上就在。世尊講的也是一樣,五戒十善目的就是要回到自己本有的自性上去,才能出離生死。如果還要等一個因緣,那個因緣一定是世間法。

關於自性的問題,在不同的文化裏面表達的方式不一樣。在佛教就是如來地一切法非生非滅,自性地一切法非生非滅。在道家講「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就是先於生死法存在的那一個,叫做自根自本。它不依靠其它的因緣而能生起一切法,這才說它不在生死法界。凡是依賴於其它的因緣方能成的,一定是在生死法界。

聖經裏也講:上帝是自有永有。自有永有就是不需要其他的因緣,他自己能夠出生一切法。修行者只有到達以自我的生命力量,不依靠其他因緣就能夠生起生命當中的一切法的時候,纔到達無量光、無量壽。所以不同的文化裏面講的意思都一樣,一定要能夠以自己的力量生起生命當中的一切法,這時纔是不生不滅、自有永有的。

至於說要等一個因緣,這個因緣來了我才能成,這個因緣不來我就永遠等下去,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們要仔細考證它是不是和佛陀講的一致。

【問】:

剛才師兄講修行的重點是要認識生命的力量,怎樣運用生命的力量,也就是業力。如果只講最後一念的話,就否定了平時串習的力量,那麼「最後一念」的說法到底是怎麼流傳出來的呢?

【答】:

我們簡單來看,很多是源於多快好省的修行方式,還是有它形成的歷史因緣的。多快好省的修行方式,就是我要少費力,依靠別人,修行時間要短、行法要簡單、成就還要高。有機會我們可以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去看一下,為什麼我們現在的修行者很多都是在尋找那一個多快好省的方法?到底世尊真的是這樣說的嗎?還是這中間加進來了其他東西?我們確實需要把它看清楚。

這是一個問題,不是一個答案。我們沒辦法說哪一個時期,是因為什麼原因造成的,那需要準備一門課纔行,因為中間有很多內容。但是總體來講,我們要想清楚多快好省的方法,如果是世尊那個時代就已經提倡的話,世尊就不需要講這些東西了,直接告訴弟子們說這樣就行了。所以我們需要到經典裏面去找一找,到底有沒有?如果有就提出來,原來世尊早就講過,這樣就行,其他的都不需要。

這裏面有很多內容需要我們要有理性思惟的參與纔可以。剛才我們談到真理具有普遍性,具有獨特性。普遍的意思是說不要只在一個圈子裏面去考察它,要拿出去到別的圈子裏面去考察纔可以,這是普遍性。獨特性的意思是說要能夠體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