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法模式和思惟、體驗應如何契入?
【問】:
因為以前就是聲聞模式的,理解也好或者是怎麼樣,確實是需要反復的去提醒自己,然後反復思惟,才能在遇到境界的時候,可以讓自己比之前的那種模式會更好一點點。但是覺得您講的行法模式,好像是明白一些,有了一點概念,但對我來說好像還是挺空的。
【答】: 不知道怎麼去體驗它,是吧?
【問】:
對;比如上回說到唸佛。就是要超越身心覺知的覺受,我們是希望要得到那個力量,我現在知道了那個力量的重要,但是我應怎麼去用那個力量。我感覺這裏面好像缺了些什麼東西。
【答】:
最終要轉到體驗纔行,轉成體驗後才能形成一種力量,沒有體驗不容易。
【問】:
您說的這個體驗,比如說我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自己反復的思惟,然後去嘗試,這也算體驗嗎?還是並沒有其他的體驗,就是我現在這樣的一個思惟的方向是不是正確的?
【答】:
這裏面其實有好多特別微細的東西,比方講到行法的時候,文殊菩薩提出來的那種行法,跟我們很多時候的那種理念是不一樣的。因為上次咱們提了一點,就是說十住位、十信位之前,我們的力量是放在息滅一切法對我們的影響,最終要成就般若智慧,到達見性位、到達無生忍,見自性地一切法等等各種各樣的說法。
實際上十住位以後,生死已經不是問題。因為到十行位的時候必須要入生死界,所謂生死界其實就是把「我」這個因素再發揮。因為十住、十信之前,是把「我」那個因素要抑制,去確認「空一切法」。空一切法就是把我那個因素的「影響」去掉,就是空一切法。您可以一點一點去體會,比方說空一切法您現在體會到了沒?
【問】: 我覺得能體會到一些。
【答】:
「證一切法空」怎樣去體會它?就是能見一切法、能覺知一切法,而不把自己的那種判斷、好壞這種領受加進去,這個叫做「見一切法空」。到這兒的時候,實際應該是遠離生死法對我們的影響了,這是第七住位。當然您要說,我要時時刻刻能夠遠離那種影響,還需要一段距離;某件事情出來,它對我們還是有影響的,不著急,我們再慢慢去對治。但至少說我若想體會這樣的境況,應該就能體會到。就是說您能確立知道什麼是「一切法空」。
假如還停留在把桌子拆碎了磨成面兒,才能知道它是空,這是凡夫地的空。第二個是說,他罵了我一句,我回家之後能夠說這是在考驗我,或者說既然「我」是不在的,煩惱為什麼會有呢?是入三昧地令諸法空,這是第二個。第三個就是說,這是佛菩薩在考驗我,我覺得這個影響過去就好了,想明白了,這是別教菩薩空。真的到華嚴圓教菩薩的空是不容易,但至少這個過程您是能把它區分開。當我們講桌子是空,山河大地是空,您就不會認為山河大地外面還有一個空,或者說一切法存在之外還有一個空。
當把這「一切法」與當下這個「空」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到第七住位了,這個體驗其實是能夠確立的,這是第一個階段。如果還有影響,就慢慢訓練到達這個狀態,爭取這個狀態每次保持的長一點兒,但是第一次是蠻重要的,就是必須要能確認這個就是諸法空。諸法空相要能夠找到它,這是講體驗。然後纔是十行位以後的那些行法,就是菩薩入生死界。入生死界其實沒那麼可怕,無非就是說生死對我們沒有影響,沒有影響的時候就叫入生死自在了。
【問】:
在十行位的時候如果像您說的,我不怕入生死界,它的前提就是首先要見一切法空,然後纔不怕入生死界。
【答】:
是;剛才您提到“要體驗到這一切法對我沒影響”,其實這一切法本來對我們也沒影響,是我們對它生起了自我的經驗、知識的判斷,這個知識判斷對我們有影響,不是山河大地對我們有影響。當把這個理念理順,就知道了世尊講的阿那含不來世間,還有阿羅漢出三界,它確切在講什麼了。這裏牽扯到理論的問題,就是阿那含的「不來」,是這個人的色身不在這個世間出現,還是說這個人的色身在不在世間出現,對他自己都沒有影響。這就完全不一樣了。
原來我們一直認為「阿那含的不來」是這個人沒了,他的色身不在這個世間了,我們在世間就看不到他的色身了。阿羅漢出三界,那更不會在這個世間了,這是以前一些人的講法。現在對華嚴經的七住位要體會到,色身在不在這個世間對他沒影響,纔是所講的阿那含和阿羅漢。阿那含跟阿羅漢的差別在於,阿那含強調的是對我自己沒影響,阿羅漢強調的不但對自己沒影響,我做什麼都沒影響。所以阿羅漢能飛行變化,那個飛行變化表示我做啥都可以,但都對我沒影響。
這樣就能夠跟世尊原來講的那些意思都能對上了。否則總停留在這兒,我們沒辦法定義他那種理念,就是我要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不管在哪兒,反正只要不在這兒就行。這種方式就總是停留在權教模式、共法的修法模式裏面。其實世尊在很多經典裏面都講到,比方說外道知見、權教知見,甚至於斷滅見,其實無論斷滅見,或外道見,不是說知見上是如何錯誤的,而是講那種知見帶領我們的修行方向是不能到達的,所以這個就很麻煩。也就是那種知見的錯誤在於,您的修行實踐其實是不能到達成就地的,但您認為它是可以到的,所以那個境界永遠不會在,因為它根本就不是生命的一種狀態。
比方「斷滅見」,很多人講到阿羅漢出三界,認為色身不在這個世間了,甚至於說阿羅漢入滅盡定的時候,就在法界裏消失了,就是那個人色身沒有了,認為這是到達了無餘涅盤。認為無餘涅盤的意思就是第七識以下的,即前六識加第七識所有的作用統統息滅,只剩下第八識,這就跟佛陀講的不一樣了!這個狀態就叫「斷滅見」。為什麼它是錯誤的?是因為您認為是可以體驗的,您就拼命往那兒努力,但實際上是體驗不到的,因為它根本不存在。
【問】: 它的實相就是沒有斷滅這個東西,但我們以為有這樣一個東西。
【答】:
對;比方說我們以為離開這到那兒就能成,其實下一輩子又跑回來,你不認識它,繼續來。所以當到達阿那含的時候,至少我們自己的解脫就差不多了,到阿羅漢的時候,不單自己解脫,我做什麼都沒影響,那個纔是真的阿羅漢。所以世尊每次給弟子們授記得阿羅漢時,最終都要講【自知不受後有】。「自知」嘛,當然他自己在啊,自己不在怎麼能自知呢?不受後有,不是斷滅「後有」,不是後面沒了,是後面有,但是不受它的影響。所以世尊講這些是可以體驗的,所以每件事情出來,你能體驗到是不是對我有影響,你能保持在「沒影響」,這就是自所住處。
【問】:
但還是有影響,只是有一些現在可以沒影響了。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因為您一直在反復的強調這個知見很重要!正知見的建立,就不會像以前那樣認為「空」,就是全部砍碎了叫做空,或者說是入三昧另諸法空。慢慢的自己能夠想到,所謂的沒影響,我的理解就是能夠看到我自己的個人經驗、體驗那種執取在那個地方,看到它之後就覺得受到的影響就變輕了很多。
【答】: 我們慢慢慢來,爭取把這些都講清楚。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