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為「見性」、「見性地」、「見自性大定」
【問】:
圓教初住是「見自性大定」,這與「見性地」、「見性」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答】:
這裡談到「大」的問題,是在初住位時的概念。圓教初住是以內在覺知模式行法的生起為核心,「大」是指心法,與之相對的「小」代表身法。因此,大法與小法是指以心為核心的行法,還是以身為核心的行法來定義的。
孟子講過「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如果身的行為是隨著心法的,以智慧為第一的,就是「大人」;大指的就是心法。小是身法,這裡的「小人」不是貶義詞中的那個小人,它是指凡夫種性的眾生,不是隨著身心覺知而動的,而是被身的覺知所牽引,是以身法為核心的。
講到「大」和「小」,二者是從屬關係,就像孟子所言「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心的功能是思惟,就是佛教裡講的正知見、正思惟的建立。「心之官則思」,是講如果能夠生起知見與思惟,就能夠知道大法與小法,這是佛教的修行者所應該到達的修行位次。
那麼這種思惟的功能是從哪裡來的? 「此天之所與我者」,是我們本性本來就有的。也就是說,心生起思惟、覺知、判別的能力,是我們生命中本有的。特別是南閻浮提眾生,這一塊是很鋒利的。只是我們在凡夫種性模式裡,因為第七意識不如理作意的加入,所以常常輪回在生死法界。佛法的修行就是要把這些不如理作意調整過來。所謂調整,並不是要把心的功能去掉,而是要把它調整到能夠順應一切諸法實相的模式上來,這個就是修行實踐。
問題中的「圓教初住是見自性大定」,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即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建立,依照心所本具的能力來建立,這個能力是從內在生起的。
對於見性地、見性是怎樣的關係。講到佛教行法理論中的「見性地」與「見性」這件事,一定要知道「見」是什麼?「見」是一種身心覺知。所以行者一定於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生起後才能見性。見性拿什麼去見?是拿內在生起的智慧力去見,所以需要智慧的建立。確切的表現形式就是十住位的『凡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從這裡生起「禪定」,定才會到達不退轉。這是關於「見」的問題。
講到禪定,我們先來看「禪」(Meditation)。「禪」確切的意思就是指內在覺知力的生起。也就是行者到達初住位以後的行法時,一定要能夠建立一種自我對話、自我反省的能力。通過自我反省、自我對話、自我覺悟的行法使自己提升,就到達見性位。
性是什麼呢?若從本體上講,「性」是出生一切法的力量,力量本身是不能見的。怎麼能夠見性呢?是從所生起的一切法中來體會其背後的力量,根據一切法的隨緣顯相,體會這個力量是以怎樣的形式生起,這是見性。我們特別強調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生起,因為只有從內在生起了,才會到達見性。
若再拓展的話,行者通過內在覺知智慧力的生起,依這種行法的建立來見性。內在覺知模式行法本身是具有力量的,在一切法當中是有覺知力的。這個覺知力通常在佛經上被稱作「光」。
我們常講如來放光、菩薩放光,光指什麼?籠統來講,「光」代表智慧。若詳細講,就是指內在覺知所生起的力量,生起時叫做「光」。
「光」在何處見呢?前面講過,「性」的本體是不能見的,但是本體的力量能生起一切法。所以在這一切法中,我們能夠見證到這種力量的生起,因而稱其為見性。
這一切法又是在什麼地方顯現的?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講,就是在身心覺知中。因此眼見、耳聞、身所觸、心所思,都是「見」一切法。所見一切法,如果符合諸法實相的模式,就叫見性。
十住位在須彌山頂,世尊兩足放光,代表最基本的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生起。智慧力生起與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合在一起,就是見性的因緣,因此見性就在這個地方見。
所以,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是能夠感知到的,如眼能見、耳能聽,這些在佛經中都稱作「放光」。
我們再看「見性」與「見性地」的差別。 「見性」是一個過程,我們已經介紹清楚了。對於「見性地」,有「地」的時候,就有「住」的意思,所以「見性地」代表能持一切法、能出生一切法、能成就一切法的地方。
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講,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不但是我們當下見性的地方,也是將來他化自在天一切法的顯相,成就無上正覺的地方,都是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所以稱之為「地」。
「住」的意思就是對一切法能夠確認。像阿裨跋致不退住,「住」是指我能確認的,能夠經歷的。當行者進入十住位行法,到達見性位時,要知道住的意思,一定對一切法是有經驗的、有經歷的,不是概念化的,而是在身心覺知中能夠感受到的,稱之為「住」。
我們前面介紹過,行者如果沒有身心覺受上的體驗,完全靠聽法來的,那是到不了不退住的。只有親身經歷和體驗的,才能到達「住」位。反過來講,真正到達華嚴初住位以後的行法時,修行者絕對不會再向外求,唯從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求。
另外,「地」還有安穩的意思,和不退的意思是相應的。詳細來講,十住位與十地位是可分開的。十住位時,主要注重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強調的是內在覺知模式行法的建立,成就無生忍。十地位時,行者已經到達在世間一切法中成就,到無生法忍,於一切法中亦得安穩。這是關於「見性」與「見性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