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的解讀方法》
2023-11
【問】: 經典應如何解讀?
【答】: 經典解讀的問題,我們列出來兩部分:一個是關於密法言說的解讀,另一個是關於佛教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的解讀。這兩個是古往今來在有關佛教經典、佛教行法理論、行法次第的著書裡,很少有完全的演說,特別是密法言說的解讀,在以往的著書和善知識們的演說中,很難看到有全面的、系統的針對密法言說的論述。
第一、密法言說的解讀:
在《覺悟華嚴經》裡,我們把密法言說這部分都講清楚了。譬如經典為什麼是這樣集結的?為什麼都是一個一個的故事?為什麼它裡面講了這些諸天?還有成就無上正覺的諸佛世界?好像離我們的生命體驗很遠?這些在《覺悟華嚴經》密法言說中,我們都說清楚了。
在二十八講裡,密法言說我們談到過的就是關於法數,尤其法數的解讀在七十講裡面講得更詳細,大家自己去看就可以了。
關於密法言說,首先要明確它是生命本體的語言,是根本智的語言。實際上,我們看到的佛經本身講的不是故事,但是以往很多修行者,可以說是絕大部分修行者都認為經典講的是一個在過去發生過的故事、是歷史事件的記錄,所以,還是有必要把這部分內容講清楚。
上座部的經典,如《阿含經》密法言說的部分沒有那麼多,確實是歷史事件的記錄。但方等時期後的經典,即方等時期、般若時期、大乘佛教時期、祕密佛教時期的經典,絕大部分都是針對生命本體的,針對生命體驗的一種描述,它不是故事。
作爲修行者,在解讀經典時要有能力把經典中的故事、 場景化的描述轉成自己的生命體驗,轉變的過程就是行法實踐的過程。若真能轉變過來,就是這部經的成就在生命體驗中的呈現,就是到達無上正覺。
所以密法言說是解讀佛教經典之必須。如果這一塊比較薄弱,就要下功夫去了解;因爲密法言說在其他領域裏基本上是沒有的,只有在佛經中、在宗教性的經典裏纔會有。
其次就是針對法數、時間、空間、名詞、動詞等等,要能知道它們具體表達的意思。
在二十八講中,法數講得很詳細。比如佛經中三十二、二十五、十二這些數字講的很多,這些數字是否就是我們世間講的意義?是否真的有三十二個,或者十二個?不是這樣的。要知道這些都是法數,代表的是生命體驗模式。所以當我們讀到《法華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菩薩衆三萬兩千人俱】等等。凡讀到三萬兩千、一萬兩千,就應該知道這一部經應怎樣在生命中的呈現,而不要把它想象成一個故事:在歷史上的靈鷲山上,世尊在給一堆人講法,不是這個意思。
二十八講把法數的部分講清楚了,所以時間、空間、名詞、動詞在經典裏面絕大部分都是密法言說。比方說在《佛說阿彌陀經》中,世尊對舍利弗尊者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經文中的「從是西方」、「十萬億佛土」都是空間上的,但不是指在我們這個宇宙太陽系的某個位置有極樂世界,不是的,它是一種生命的語言。
這是關於單獨的名詞、動詞的解讀,再有就是綜合性解讀。
綜合性解讀就是要能將法數、時間、空間等等每個概念所代表的生命因素,形成一個總體的生命體驗。每一部經都是那個成就者無上智慧的具體表現。修行者都想開悟,都想成就般若智慧,那麼智慧的表現方式是什麼?我們怎麼知道這個是智慧而不是妄想?這些在講義裏都有談到,這裏我們再簡單複習下。
般若智慧有三個屬性:必須是出於本體的、是自內顯發的、是周遍完備的。智慧的具體表現形式也有三個特點:第一概念準確;第二次第清晰;第三系統完備。系統完備的意思就是要涵蓋生命中的所有法。次第清晰就是要把從一切法到一一法,或者從一一法到一切法之間的演變說清楚。概念準確就是要能如實知、如實體驗。
所以,記住這些特徵,就能知道每一部佛經中,綜合性解讀就是成就者無上智慧的具體表現。換句話講,將無上智慧的具體表現寫成佛經時,就是世尊在某處與誰在一起,他們怎麼說話,裏面的名詞、動詞,只有在我們對它非常準確瞭解的時候,才能將它們還原成生命體驗,否則沒有辦法,只能靠妄想把那一部經想成一個故事,並在這個故事裏,也就是隻關注佛陀所說的引號裏的話,而忽略那個場景化的生命體驗。
第二、關於佛教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的解讀:
關於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華嚴經》具有它獨特的表達方式,這是其它經典所沒有的,沒有第二部經典是這樣的。
一,《華嚴經》是通過九處經首來構建佛教整體的行法理論和思想體系。其他任何經典都是隻有一個經首,而華嚴經有九個經首,所以《華嚴經》像一座宮殿一樣,是整體性的。
二,《華嚴經》以大量的勾索來表達行法次第之間的差別。也就是說作爲修行者,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當前的行法實踐是在哪個位置?是在阿羅漢位?菩薩位?是證諸法空還是證諸法不空?是得別教無上正覺,還是圓教根本智的無上正覺?這些都有嚴格、準確的標準,而這些標準在《華嚴經》裏就是通過大量的勾索來表達的。
如果讀《華嚴經》時,只讀裏面的某一品,我們見到有的修行者就是這樣,他只讀某一品或者某幾品,這樣就失去了《華嚴經》演說行法理論時的那種勾索。因此可以確切來講,以這種方法學習的就不是《華嚴經》。
關於經典解讀的部分,一些重點希望已經給大家講清楚了。當然,由此也引出了現在對以往經典解讀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源於以往推廣而來的,因此是自古以來絕大部分修行者所缺失的:
1.最多的是不明瞭密法言說的解讀,把佛經當作故事來詮釋。
2.不能將經典的文字與行法實踐、行法體驗相關,遠離生命中的一切法而去尋找行法實踐的成就處。也就是把佛經中的故事跟自己的體驗分開,按照故事去解讀經文,然後去模仿這個故事裏的這些說法。所以這都不是宗教性經典所要表達的意思,解讀經典必須要和生命體驗相關,這些正是古往今來很多修行者所缺失的。
3.沒有整體觀念,沒有構建涵蓋生命中所有法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的能力。沒有整體觀念指很多修行者守在某一種行法裏面,認爲單一的一種行法就能到達無上正覺,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就是沒有整體觀念。
通過學習《華嚴經》,我們能看出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行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從凡夫種性到達如來種性,其中每一步的行法模式、行法的標準、體驗都是不一樣的。而以往的理念是若在某一法上成就了,於是其他所有法也都能成就,這一理念在我們進入到《華嚴經》後,龍樹菩薩把這一塊都給我們解釋清楚了,無上正覺不會從天而降。
這是容易理解的,就像上學,我們從一年級到博士生也是要一年級一年級地去學,學二十年纔到博士學位。從來沒有聽說過在一年級呆二十年,然後出來就是博士學位,不會的。你在一年級呆二十年,出來還是一年級,因爲你沒有改變。
這些就是從同學們的問題裏面抽取出來的一些很關鍵的內容,希望給大家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