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為所轉的確切定義

 

【問】:

這個心不為所轉,這個「轉」您能否再確切定義一下,這個「轉」是不是不被境界所轉,生起貪愛或瞋恚的心?

【答】:

舉一個簡單例子,因為從十住位到等覺位的不被轉是有差別的。十住位的不被轉,是因為我息滅它對我的影響。十行十回向十地的不被轉,是我能體驗到它對我的影響,我甚至於也生起那些煩惱相,但是我知道這個煩惱相走到了什麼地方,我隨時可以從哪個地方把它捨棄。但是為什麼還要讓它往前走呢?因為往前走的過程,也是菩薩道種智行法到達的地方。

到達十地行法以後,隨時可以把煩惱息滅。但什麼時候把它息滅,就是當它一旦失去控制的時候,要知道怎麼樣能夠控制它。因為菩薩道種智行法是一個反復訓練的過程,如果生起就被息滅的話,你怎麼能夠到達菩薩道種智行法,到達普賢菩薩法界呢。所以,這個訓練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訓練,最後會發現,原來這樣是可以成功的。

第一次的時候,可能十次生起,十次失敗。第二天發現十次生起,有一次差不多我已經知道怎麼做了。什麼時候十次裏面,有七,八次都可以掌控了,您就可以對自己講,我基本可以到第七位了。這是從行法的角度說,所以它決定不是某人講一句話,我頓時就虛發自落、袈裟著身、證阿羅漢,這只在言說上是這樣的。

我們看《如來壽量品》的時候,講從娑婆世界到普賢菩薩法界,並不是講所有法的普遍存在完全挪過去的,它是指任何一法都是能夠體會到的。因為是心王菩薩講的,任何一法都能夠從哪到那兒去,且能夠保任。到普賢菩薩法界的時候,完全不是說十個裏面我只成就一個、兩個,你至少要有九個十個纔行,是這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