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初發心階段是從本體角度講的?

              

【問】:

可不可以認為初發心階段是從本體的角度講,精進修階段是從有功用行的角度講,一生補處是從身語意的角度講的?

【答】

是的;有功用行也是按身語意的方式。由此我們就知道般若是十波羅蜜的第六位,是精進修階段的第三位。之所以般若是超越五蘊身而獲得的智慧,是超越世間的思惟、知識的智慧,這就容易理解了,它是有功用行裏面要到達超越五蘊身的力量。

般若的「般」代表超越,和婆羅門、波羅蜜是一樣的。「若」,代表五蘊身一切法。般若代表超越五蘊身一切法的智慧。第五位是以智慧力成就的禪定,非指聲聞種性的有出有入的禪定。

【問】:般若對應智,即第六位對應第十位,是嗎?

【答】:

是的;有功用行其實就是一念無明的力量所驅動的,因此在一法一法當中去修行就是有功用行;有自我參與時就是一念無明。無功用行則是要將自我參與逐漸變成一種力量,拓展到一切法中。

【問】:如何解讀精進修階段和一生補處中間的不退轉?方便波羅蜜?

【答】:

這中間有一個有功用行成熟、成就、圓滿的過程。這個階段就好像作算數,一定要一題一題去算,算到一定地步的時候,就什麼都可以算了,就是到第七位。如果能拓展到所有應用題都可以算,就到一生補處。

第七住不退轉,是有功用行的最高成就位,就是說已經知道我們有這種能力,不會退轉了。譬如我們現在經過科學訓練,如果有人再怎樣說一加一等於三,我們也不會相信。而且這種不退轉是我們自己真的能體會的,不是學校老師教的,是自己真能體會的。一加一不等於三,這個也叫不退轉,非常堅固。真正的堅固,金剛為地,黃金為地,一定要以智慧力到達。智慧力的表現形式,按照我們現在話說就是要理性的、有邏輯的、要準確的、成系統的。

【問】:

差別智行法的最高成就處,是身語意業入滅盡定這一部分,從佛法僧逆反的三個方面來解釋比較容易理解,身業語業入滅盡定是差別智的最高成就位。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從證入的方向看,身業先入滅盡定,然後再進入到語業入滅盡定。好像最高的成就位應該是在語業入滅盡定,是嗎?

【答】

您這麼理解是沒錯的,為什麼呢?從修法實踐的角度佛法僧本體的力量來說,佛是講總體的、總持力的、原則性的、種性上的。而真正的呈現是法和僧。

因此修法實踐都是在差別智行法裏面來講的,所以您講的差別智最高成就位是在語業入滅盡定是沒錯的。因為第十位已經超越五蘊身一切法變成一種力量,依無加行力到達的。所以只要能感知到的,就肯定不是意業入滅盡定。

我們講般若的時候說它超越,超越什麼?就是超越五蘊身一切法,簡單講就是超越我們的作意所建立的東西。

的確差別智行法是我們能夠參與、能夠關注的部分。當然到無功用行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關注,只是這種關注已經成爲行法實踐的一部分,並非一起心動念就是有功用行,未必是這樣。

譬如我們現在算十以內加減法不緊張了,隨時都可以算,但並不意味著我們不用心去算,還是要用心去算。能力和是否用心是能分開的。

【問】:

我的理解就是無加行力是一種本能,這個本能不是碰巧,而是有理論基礎和智慧。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在無形當中都有很多鋪墊在裏面。

【答】:

我的建議是這樣:無加行力生起不是自己校對的時候,確定我是不是知道無加行力的生起,不要刻意到這,刻意是到不了的。刻意都在前面有功用行的階段,譬如開車,當我們開車的時候,總是要想我該剎車了、我該加油門了……,總是在想,這是在訓練階段。何時做到我想什麼,我的行為就可以到那個地方的時候,基本就到第七位了。如果已經達到非常熟練了,任何一種情況出現,馬上就知道怎樣反應,就到無功用行。

【問】:

講到理論時好像明白了,然而在生活中真正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去體會還是會有一些差距,需要慢慢深入。

【答】:

是的;我們修行的時候真正能作用的是在有功用行階段,有功用行階段如果再繼續就是無功用行階段。